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昨日 (4月7日),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正式启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大会上表示,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共克时艰,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给世界带来了信心。
他称,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亚洲发展同其他各大洲发展息息相关。亚洲国家积极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促进了世界发展。
结合习主席的讲话,《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就中国而言,城镇化这一拉动内需的最大引擎再次成为博鳌论坛的重点。在一场名为“城市化的质量”分论坛上,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表示,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制造业、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更高质量、更高收益的就业机会,医疗、健康、养老、失业、保险等。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有机体,各方面都要齐头并进地发展,不单纯把人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一定是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机动态过程。”胡说道。
突破户籍藩篱 公共服务均等化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是博鳌的焦点人物,他在评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时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仍将保持比较高的速度,到2020年之前,GDP增速能在7%~8%之间。“这样一个高速发展,伴随产业、就业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内涵。”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中国的投资始终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即使在外围市场疲软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不至于出现硬着陆的风险;二是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之后,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2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也公开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编制城镇化规划,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圈地占楼,而是要有宜居的条件,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要迈出实质性步伐。
“城镇化需要整个政府治理系统,社会系统重新改革,特别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这样才能成功。”在胡祖六看来,城市化应该是人口从空间转移,但也是从产业部门转移,从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农业活动转移到现代的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胡说道,中国城镇化以前是户口制,严格的城乡分割,一道不可逾越的藩篱,导致了严重的城乡差别。城市居民的综合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综合收入比是4倍以上。
张晓强也透露说,要实现有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有若干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保障,其中包括户籍制度进一步改革,城市郊区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
林毅夫也称,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2%,但如果按户籍人口算,城里人实际只有35%。农民进城工作,但无法享受与城里人相同的教育、医疗、养老待遇,这需要改变。
与胡祖六参加同一个分论坛的青岛市市长张新起也谈到了他所治理城市的情况。“青岛城市民工常住人口接近150万,这部分人在国家的户籍制度等一系列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政策没有完全清晰的情况下,对城市做出了贡献,所以应该给他们回报。虽然各路政策在渐进改革当中,但我们必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防止摊大饼 中心城市有效带动
张晓强说,城镇化规划的核心是通过中心城市发展带动所在区域发展,同时注意区域间协调发展。
“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这是李克强在两会答记者问时的表述。
张晓强称,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从外延式讲是通过中心城市发展带动所在区域发展,例如西部大开发等即重视点、线、面的结合,通过西安、成都等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沿线的工业走廊。此外还要同时注意区域协调发展。
“单纯依赖土地增量扩张难以为继。”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在3月30日举行的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表示,我国城镇化率保持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人口1800万,按照每新增1个城镇人口需要209平方米土地计算,今后每年城镇化仅用地需求就将超过560万亩。
从数据看,1990年至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90.5%,城镇人口仅增长52.96%,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是1.71;2000年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3.41%,城镇人口仅增长45.12%,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达1.85,均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阈值1.12。
胡存智认为,目前大城市爆发式增长,中小城镇发展比较缓慢,我国城镇化布局和用地结构不合理。
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也表示,和国外相比,中国的中心城市发挥的溢出效应不够,中心城市不愿把自己的效益给周边城市。
面对无序城镇化的现状,胡存智认为,以人均用地适当控制,按照大城市80~100平方米、中等城市90~110平方米、小城市100~120平方米为界限,避免出现大城市无限扩张、中等城市无序发展、小城市无力发展的情况。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