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多重非收入因素限制消费引擎发力

    上海证券报 2013-04-03 09:58

    高房价成为抑制居民正常消费最重要因素,使多数居民捂紧钱包过日子,并对未来居民消费产生多重负效应。

    五、高房价成为抑制居民正常消费最重要因素,使多数居民捂紧钱包过日子,并对未来居民消费产生多重负效应

    尽管在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力作用下,房价过快上涨态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房价总体判断依然是居高不下,一线城市房价出现反弹。高房价不仅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弱了消费能力,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力。而且还增强了支出预期,挤占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影响到正常的消费行为,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成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约束因素。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1月份,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上涨的城市有53个;与去年同月相比,上涨的城市也有53个。2013年2月份,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上涨的城市有66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最高涨幅为3.1%。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上涨的城市有62个。2月份,同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最高涨幅为8.2%。

    据央行对2013年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对当前房价水平,74.4%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是仅低于上年末的第二高值。对调控后房价走势,33%的居民预测房价将保持稳定,另30%持上升预期,近20%持下降预期。未来一季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占15.4%,较上年末小幅下降。

    由于房价居高不下,仍呈不断攀升之势,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房价的持续增高严重压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成为制约消费扩张的最大阻力。

    第一、高房价阻碍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于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升级中,而在这一过程中,迫切需要清除不利于消费扩张的障碍,而目前高房价至少会在两个方面抑制消费的快速增长,一是高房价让许多人沦为房奴,在沉重的房贷压力下,对这部分家庭的未来消费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

    例如,大部分收入将用于房贷月供,这不仅会导致一般住房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全面萎缩,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力资本提升,最终将导致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消费能力的削弱;二是高房价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增加了预防性储蓄需求,使多数人不敢消费、谨慎消费。房价的过度上涨,导致众多中低收入阶层,在城市住宅资源方面,逐渐边缘化,只能望房兴叹。不少地方的房价大大偏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

    第二、居高不下的房价使促消费的政策效应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高房价使得不少居民紧缩腰包,要么还房贷,要么攒钱准备买房,无法顾及众多的优惠政策。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这削弱了我国刺激内需的政策效

    第三、透支未来消费,将降低居民后续消费能力。

    高企的房价已成为无房户或准备购房者的沉重负担。对于工薪阶层,要想“居者有其屋”,要么借贷而成为“房奴”,要么成为“啃老族”,得靠几代人的储蓄积累及家庭的未来收入才能如愿。这样不仅导致了其后续消费能力有限,而且还会降低父辈甚至祖辈人的即期消费能力。

    因此,从总体上分析,高房价仍使多数居民不敢大胆消费。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房价的居高不下严重压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成为制约提升消费能力的阻力之一。

    六、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居民负担不轻,使不少居民不敢放心大胆消费

    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稳定和刺激居民消费支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以及政府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了居民生活的“后顾之忧”,保证居民大部分可支配收入能用于消费。这是提高即期消费、降低储蓄率的基本前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比较薄弱,社会公共服务支出明显不足。2006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0%,而发达国家在4%-6%之间,巴西、俄罗斯、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也在3%以上。我国公共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4%,而发达国家在6%-9%之间;在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中,个人支出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59%降到2006年的占49.3%,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在75%以上,政府承担居民医疗卫生支出的绝大部分。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为5.1%,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在德国和法国,政府用于失业救济和养老等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高达24%,美国和英国约为12%,日本为18%。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被称作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在经济收缩期,是支撑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保障,也是减轻经济波动的安全保护网。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相对不足,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的负担较重,失业和养老没有充分保障。在此情况下,居民必然会降低即期消费,增加储蓄。特别在经济低迷时期,在面临失业和收入增长缓慢的环境压力下,居民储蓄倾向更高,扩大消费更为困难。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虽然已经基本构建,但这一制度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之中,一些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无论是医疗保障还是养老保险,都存在覆盖面较小、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同时还与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不相适应。因此,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在合理确定保障水平的同时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广大劳动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覆盖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乡广大劳动者,积极推动城乡分设、地区分割的社会福利体制均等化,提高对城乡特定群体(老年人、非成年人和城乡非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

    下一步要继续加大社保投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在合理确定保障水平的同时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广大劳动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覆盖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乡广大劳动者;积极推动城乡分设、地区分割的社会福利体制均等化,提高对城乡特定群体(老年人、非成年人和城乡非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推进教育、医疗体系改革等等,逐渐减轻或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高级统计师)

    上一篇

    社保基金去年投资收益率7%

    下一篇

    上交所放宽上市公司闲置募资用途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