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多重非收入因素限制消费引擎发力

    上海证券报 2013-04-03 09:58

    高房价成为抑制居民正常消费最重要因素,使多数居民捂紧钱包过日子,并对未来居民消费产生多重负效应。

    三、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的强弱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意愿不强意味着未来消费走势不容乐观

    据央行公布的2013年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其中,44.2%偏好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变相储蓄,41.6%偏好储蓄存款。14.2%的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在各类消费中,居民购车仍为主要消费热点,其他消费意愿不旺。其中购车意愿为13.2%,处于调查以来较高位;大额商品消费意愿与旅游意愿分别为25.7%和22.6%,各低于同期2.3和0.9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体现出居民消费意愿不强,仅有14.2%的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这一现象值得引起重视。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的强弱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意愿不强意味着未来消费走势不容乐观。

    目前新形势下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倾向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归结为收入水平不高、通胀预期增强、高房价使居民不敢消费等三大因素的制约。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加上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劳动力价值长期被扭曲,在预期收入不确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健全的情况下,老百姓收入底子薄并且伴有后顾之忧,形成了“没钱花、有钱也不敢花”的现象。

    此外,投资渠道狭窄使剩余购买力只能流向储蓄。目前我国投资渠道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使得能满足居民投资的金融产品仍显不足,老百姓找不到合适的理财工具,无法获取较多的财产性收入,有钱不愿花,于是储蓄成了最安全的资金去处。要提高居民消费信心,稳定消费意愿,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要努力管理好通胀预期。当前需要警惕通胀预期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房价上涨对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要控制好物价,注重合理传导老百姓的消费预期,要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以保障供给保障粮棉油等基本产品的供给;加强流通,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这个薄弱环节,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场;要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尤其是对于一些低保、生活困难的群众增加临时补贴,提高补助标准。

    二是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主要是要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从藏富于国转为还富于民,尤其要增强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公平,让人力资本得到充分体现,让长期被扭曲的劳动力价值回归本位。增强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这就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有收入保证才能形成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三是要继续管控好物价。要继续控制货币的流动性,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手段来调节市场需求;要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无论是物价和房价,地方都要切实负起责任来。要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房价也由地方来负主要责任。

    四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政府和有关部门重点要在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可以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倾向。特别是要关心和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减少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增强消费信心。

    总之,要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提振百姓消费信心,必须多管齐下,需要从提高收入、完善消费环境、减税减负、降低房价、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多方面努力,才能使消费对经济的驱动力变得更强大。

    四、食品价格对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影响较大

    物价持续上涨不但影响百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提升,致使多数居民消费更趋于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中低收入消费者又回归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过日子,持币待购行为较为明显。加之近几年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分化日益显著。表现在消费取向上则是多元化趋势,即一部分消费者循规传统,消费以实用为主,讲求节约和理性;一部分高收入者则取向新潮,讲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消费品位,通胀对这一群体没有产生影响。

    2012年,我国CPI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高达4.8%。今年以来,虽然猪肉价格有所回落,但蔬菜、水果等价格依然居高不下。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6%,其中2月份上涨3.2%;1、2月份食品价格上涨4.4%(2月份食品价格上涨6%)。持续上涨的食品价格逐渐超出部分中低收入居民消费的承受能力,特别是粮食、蔬菜等一些基本生活品价格涨幅较大,居民生活成本上涨,消费支出增加,对消费预期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居民实际消费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通胀可能意味着其财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缩水,因此,当通胀来临或即将来临,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尽可能多地增加储蓄而减少即期消费。为了减少收入降低带来的压力,人们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的比重会降低,从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营业收入。收入预期下降会导致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更加小心谨慎,注重商品性价比的比重上升,对产品实惠的重视程度上升,中低端货物与服务更受市场的欢迎。消费者回归现实,品牌消费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品牌的溢价意义降低,趋优消费大大降低。

    民以食为天。由于粮食、蔬菜等基本生活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的坚挺势必会增强人们的通胀预期,食品价格的上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据央行对2013年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6.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降7个百分点;31.6%的居民认为物价可以接受,较上季升6.9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减弱,未来物价预期指数降至72.8%,较上季下降8.9个百分点。其中,预测下季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为47.1%,较上季度减少14.3个百分点。

    物价上涨对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影响较大。低收入居民家庭由于消费能力比较弱,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占有较高的比重。因此,在食品价格全面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低收入居民家庭受到价格上扬的拖累尤为明显。首先,食品价格上涨加大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生活负担当年新增收入被食品价格上涨所抵消。其次,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抑制了低收入居民家庭食品消费的增长,使低收入居民家庭实际食品消费增长受到抑制,形成食品价格涨幅扩大与实际食品消费支出涨幅回落形成较大反差。最后,价格上涨影响了低收入居民家庭膳食结构的改善,在价格涨幅较高的年份,出现营养食品消费比重上升速度放缓,有的甚至出现回落。

    受物价持续走高影响,多数居民消费更趋于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消费者又回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的日子。此外,城镇居民自主创收比重较低,财产性收入不仅增长缓慢,而且比重降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低于工资性收入3.6个百分点,低于经营净收入6.4个百分点,低于转移性收入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转移性收入7.3、0.7和12.9个百分点。从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看,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为71.2%,财产性收入只占2%;2012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2.6%,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比重不升反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从2000年的2%上升到2008年3.1%,2012年降至2.6%,在四项收入中所占比重最低。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家增资政策和企业经济效益,过于依赖就业者的工资收入,而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收入整体的贡献率偏低。上述因素直接导致了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略有下降。伴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以及居民对通胀预期的增强,城镇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欲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

    成品油价格上涨,从各个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生活,导致生产加工企业生产成本、运输成本提高,蔬菜水果、日用品零售、服装鞋帽价格顺势上涨。目前已有部分食用油、奶粉、日化等生产企业陆续上调了零售价格,民生领域的价格普涨值得关注。由于涨价对居民的消费支出将会加重,尤其对城市低保户影响较大。此外,快递费、出租车费、旅游费、服务费等涨价趋势将难以避免。

    受到油价上涨因素影响,不少城市的“有车族”改变了出行方式,对于路程近的地方选择坐公交、非机动车或步行,还有不少私家车车主选择“油改气”,出行成本大幅增加,导致部分有自驾游爱好的游客不得不“掂量着出门”,不少“有车一族”打算放弃自驾游,转而选择跟团出游。

    目前油价的高位运行,也对消费者的购车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居民在选择买车的同时会着重考虑小排量的、低油耗的车型,还有一些居民暂时取消了购车计划。这些均对会减弱汽车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上一篇

    社保基金去年投资收益率7%

    下一篇

    上交所放宽上市公司闲置募资用途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