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邓海建:“教育梦”期待更公平的“掏钱法则”

    2013-03-08 01:23

    我国当前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全覆盖,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造成的“入学难”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都是财政性教育经费需要重点投入的领域。

    ◎邓海建

    几十年过去了,刷在中国城乡墙壁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仍斑驳可辨。教育兴、则国兴,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教育扮演着先导与引领的角色。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现代化既是“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和驱动力。

    教育之重,经济最是了然。如果从宏大的经济叙事,回归琐细的交易细节,我们也不难从旁敲侧击的诸多案例中,看出教育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譬如2012年,世界都在分析苹果手机的利润链,国内研究机构对iPhone的利润在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分配也作出了分析,发现苹果占据58.5%的利润,韩国公司、美国其他公司分别占据4.7%、2.4%的利润,而我国劳工成本只占了1.8%。世界经济史也告诉我们:历次经济危机,都为文化创意产业勃兴打开了另一扇门。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这是历史性的跨越,各级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2013年,中国还将保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绩效。

    中国的“教育梦”,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2000年),财政性教育投入达GDP的4%”。及至2012年才实现这一目标,这里有两层考量:一是4%尽管蜗行了十数年,但这毕竟不是教育财政投入的终极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指出,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到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07%至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据世界银行统计,早在2001年,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就已达到4.8%,哥伦比亚、古巴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更高达5.6%。二是欠债了这么多年,不是一达到4%的目标,遗留问题就烟消云散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达标重要,“清欠”同样重要。

    财政为教育埋单,这是第一步。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把这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我国当前中小学入学率已达到99.7%,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全覆盖,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造成的“入学难”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都是财政性教育经费需要重点投入的领域。本来投入就不多,如果一味锦上添花而疏于雪中送炭,结果自然冷热难均、失衡常见。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做客强国论坛时就指出,优质教育资源过分地向部分学校集中,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提到教育公平。我们很容易想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55年提出的教育经费改革设想——“教育券”,希望教育投入能“随人走”。尽管这样的设想有些浪漫主义色彩,但在划拨批转中的失衡与失公,确实是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老毛病”。

    中国的“教育梦”,要实现更公平的“掏钱法则”,恐怕在数字之外,还要立下更多的新规矩,想出更多的新办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叶檀:重看4万亿与房地产政策

    下一篇

    遭中国银行起诉 无锡尚德再靠信贷“过关”路断?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