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房价上涨的非市场因素

    2013-03-06 01:40

    楼市的所谓刚性需求,很多都是前移的需求,或者说是不应该当期购买的需求。

    ◎项峥(经济学博士)

    随着 “国五条”实施细则的公布,房地产市场再次刺激社会公众的神经。自2003年“121号”文件出台以来的10年间,有9年出台房地产调控措施,但房价上涨动能依然充足。这其中,既有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购房需求增加的市场因素,也有基于传统人文习惯的非市场因素影响。笔者以为,这种非市场因素在推动房价上涨的作用上更加突出,使得房价成为社会矛盾集中的焦点。

    我国经由几千年来的农耕社会演变而来,老百姓带有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在农耕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有钱就去买地,几乎是各阶层人士不谋而合的选择。《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购置良田,也是同样道理。不仅农民有钱了去买地,商人和权贵也是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也就是说商人赚得的钱财,可以通过投资于“本业”,即农业来保存。

    经过历史与岁月的变迁,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土地的渴望,开始转变为对房产的购置需求。事实上,在投资渠道狭窄的现实约束下,改革开放后最先富裕起来的人群,客观上需要通过房产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实践也证明,房产比黄金等贵重金属更能发挥财富保值增值的作用。从这一点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我国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为何会如此旺盛。

    土地给予人们生活上的安全舒适感,演变成购置住房是婚姻的先决条件。“丈母娘购房需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刚性住房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三十而立”。但在中国,所谓“立”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如果没有住房,那么相当数量的单身男青年在婚配市场中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不仅单身女青年较难青睐,而且还会受到未来丈母娘以婚房为前提的限制条件。当然,换一个角度,丈母娘提出这样的要求也不过分。计划生育后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就受父母百般疼爱。很少有父母能接受子女婚后无固定住所。

    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疼爱,成为倾其一生积蓄为其购置房产的重要动力。现在很多年轻人刚刚走向社会,就加入购房大军。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购房年龄都在40岁左右。当然,凭其自身经济收入,这些年轻人连首付的零头也不够,只有透支父辈一生的积蓄。中国的父母最有奉献精神,不仅奉献了毕生的积蓄,也奉献了晚年的闲暇时光。

    很多中国人,究其一生,就是为房子而拼搏的一生。有了首套房子后,就想要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住上更大、更好的房子后,就想方设法投资第二套乃至第三套房子。所谓刚性需求,很多都是前移的需求,或者说是不应该当期购买的需求。特别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不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化进程,更是加强了我国社会中的全民购房意识。如果这种非市场因素不消除,那么我国房地产调控仍有可能会出现越调越涨的现象,除非房价上涨到所有人都害怕的境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为城镇化发抵押债

    下一篇

    麦考林持续亏损加剧退市危机 垂直电商削减成本过冬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