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的同时,我国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折射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紧迫性。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孙嘉夏 实习记者 李彪 发自重庆 北京
每经记者 孙嘉夏 实习记者 李彪 发自重庆 北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未来中国壮阔的图景。而这一宏大梦想,是由具体而微的梦想实际组成。
从今天开始,《每日经济新闻》以收入梦、颐养梦、安居梦、健康梦等“十个梦”为主题,深入社会肌理,表达时下民众最为关切之处,以在“两会”期间予以传声。
而作为重要民生问题的收入分配改革,已连续数年成为“两会”热点,相关部委也为此酝酿近10年,在此过程之中,收入分配的天平仍在失衡。
孔子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两千年前的忧思,依旧有着现实的痛感。深处在“一江两山”之间的三峡诸地,囿于多年来客观条件,以及后天种种因素,区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多少显得后劲不足。适逢“两会”期间,我们选择这一区域微观记录,以展现亟待改观的收入分配体系一角。
55岁的岳扬(化名)百无聊赖地躺倒在沙发上,作为三峡百万移民中的一员,这位曾经的麻将室老板兼杂货店店主,搬到重庆万州区双河口已经整整10年了。
10年间,岳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次自主创业失败后,妻子与他离了婚,但他仍不得不接受前妻的接济,如果仅依靠每月300余元的低保,不足以维持他对生活的基本需求。
“(和前妻之间)感情还算好。”岳扬低垂着头,讪讪地说。他更愿意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忆搬迁之前的生活,那时,依靠那个五六十平方米的铺面,他每年总有六七万元的收入。
岳扬所处的水库移民群体,已成为收入分配改革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对象:一方面,虽然这一群体的生活、生产状况已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囿于政策等因素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库区移民的就业、收入和生活状况仍与全国城乡居民的整体水平存有差距。
重庆大学教授颜哲经过2007年下半年的调研后,即已指出重庆库区移民与库区非移民、重庆市城乡居民和全国城乡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其中,城镇移民与全市、全国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尤其严重。
他向记者表示,三峡库区移民收入问题,主要应通过再分配解决,他建议通过以水库、水电站的资产为基础,设立水利股份有限公司,把适当比例的股份按搬迁损失的大小比例分配给被搬迁人,以股份置换后者原有的其他产权。此外,还应帮助和指导移民就业,鼓励和支持移民创业,从而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通过分股权、再就业、创财富等路径,真正实现三峡移民的“收入梦”。
事实上,三峡移民的生活也正在好转,2011年,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为7208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728元,而在2012年上半年,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现金收入则已达到3911元。
养老金成“家具厂主”最大收入/
即使对于已远离重庆主城的万州区而言,双河口仍算得上“偏远”。
移民于杰(化名)在2002年迁入双河口,居住在全称为“龙宝移民开发区‘双河’组团A区三号移民还房”的建筑内。
在来到双河口之前,于杰在二马路上有着自己的店铺。还没有被淹没时,二马路是万州区最繁华的道路之一。“商业零售中心,地位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于杰说。他的店铺有99平方米,住所也在附近。
于杰曾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商人。他拥有自己的家具工厂,近千平方米的厂房内,雇佣了三四十名工人,生产各式木质家具,并在位于二马路的店铺内出售。“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我的家具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年都有12万~13万元的净利润。”于杰说。
2002年3月份,搬迁期限来临,于杰关闭了自己的家具店,工厂也已在此前停工。以此为代价,换来的则是5套位于双河口的住宅和2间铺面。
但他不得不卖掉其中的一套住宅,以支付工人工资并偿还贷款。在之前的经营过程中,于杰没有在手上保留足够的现金:大量的利润被投入到了固定资产上,用以扩建厂房、购置土地,或是更新设备及扩大生产规模。
在“淹没线”以下,土地价值消失殆尽,各种工具设备在当时的集中抛售中,也难以卖出高价。“到2004年时,妻子因心脏病,需要开刀动手术,缺5万块钱。儿子和女儿也还在读书,没有收入。我只能去银行贷款。”于杰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根据银行的评估,我2套房产才值5万块钱。”
之后,为了还清银行贷款、补贴家用,已经失去收入来源的于杰不得不陆陆续续出售房产。“2006年时,除还剩一套自用外,其他4套已经全部出售了,一共卖了19万元。”于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在这段岁月中,唯一让于杰略感庆幸的,是他和妻子曾购买了养老保险,依靠这份保险,夫妻两人每月能拿到近2000元,这成了于杰如今最大的一笔收入。
这让他比岳扬“幸运”得多。
岳扬没有买保险。在来到双河口之前,岳扬也有着自己的生意。他的店铺有近60平方米,部分被隔离出来,放置了麻将桌,部分则被用来出售副食品、饮料等商品。
2003年7月份,岳扬关掉了杂货店。现在,他的全部月收入是300余元的低保,以及来自前妻的接济。
“人气不旺”创业“肯定做不起来”/
岳扬并非没有尝试过自主创业的可能。
2003年,在分配到面积约50余平方米的商铺后,岳扬决定尝试开一家餐饮店,为装修店面,岳扬花了2万多元,并请了2名服务员。
2004年,装修一新的餐饮店开业,但经营状况很不理想。“刚开始的时候朋友帮忙,人还比较多。可渐渐地就没人了,根本没有人气。”岳扬说。2005年上半年,亏损了3万多元后,岳扬关掉了门面。
2012年6月份,心有不甘的岳扬决定卷土重来。他申请到了政府提供的3万元创业扶持基金。“毕竟这几年居民多了,人气应该也会上去,所以还是想重新开。”岳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他重新装修了店面。并以2000余元的月工资聘请了厨师,而服务员的工资也已上涨至千元。“陆陆续续一共投入了5万元。”岳扬说。
“依旧没有生意。”岳扬叹了口气,2012年11月,新开不足半年的餐饮店又关闭了,“这次又亏了3万多”。
于杰也分到了2间店铺,但他没有开店的打算,“肯定做不起来”。
两人不约而同地将生意冷清的原因,归结为当地“没有人气”“没有消费能力”。
于杰拥有的店铺之一,位于万州果品交易市场的一侧大门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店铺所在的龙宝大街上,几乎家家都拉起了白色的卷帘门,开门营业的店铺寥寥无几,整条道路行人稀少,显得十分空旷。
“政府打造的几个市场没有建起来,是导致人气难以聚集的原因之一。”于杰认为。
上述万州果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果品市场),是“万州区移民安稳致富促进项目”之一,占地155亩,投资总额3亿元。根据重庆市政府网站上发布的信息,“万州区移民安稳致富促进项目”中,除果品市场之外,还包括重庆三峡国际汽博园和重庆三峡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2011年10月27日,这些项目举办了开工建设仪式。
2月24日,记者在果品市场内看到,场内仍有大量空闲摊位,空置的水果箱被随意堆放。在一条“热烈祝贺重庆珍民果蔬贸易有限公司批发市场盛大开业”的横幅下,5间门面无一间开门迎客。一名摊主向记者介绍,目前市场内生意并不好,“来买的人很少。”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果品市场的用地原本拟建为双河汽车站。移民一度希望凭借汽车站带来人流,但这一希望似已落空。
此外,重庆三峡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项目地址在天城镇董家,占地面积36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重庆三峡国际汽博园项目则占地235亩,总投资25亿元。在当地居民向记者指引的项目现场,记者并未发现有动工迹象,而部分土地甚至已被种上蔬菜。
但此说法尚未获相关政府部门证实。万州区移民局及区委宣传部均拒绝接受记者采访。
专家建议设立股份公司“再分配”/
冷清的并不只果品交易市场。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的双河口数条用于“移民还房”的街道上,鲜有店铺开门营业。在一条名为“商业街”的道路上,卷帘门几乎齐齐拉下,电表被取出。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住在这儿的人收入都不高,因此也没有消费能力。”岳扬说,“年轻的、稍有点能力的都出去了,留在这儿的都是老人、‘40、50’人群。”
这与颜哲所作的调研情况相符。
在颜哲所作的调研报告 《库区的经济发展和移民收入问题——重庆三峡库区的调研》中提及:“在全部受访的183家重庆库区移民家庭中,已大体实现非农就业的家庭只占22.95%;受访移民劳动力总的非农就业程度只有28.55%。”具体的表现则是,“一些移民家庭可能一时有劳动力就业,但由于缺乏就业优势、库区非农产业发展不够、市场形势多变等原因,很可能工作不久后又失业。”
“我们在调研中接触到的库区移民,在企业就业的很少,个体经营的、失业的、半失业的多。失业者初次分配中的收入为零,半失业者通过初次分配得到的收入少而不稳定;个体经营者通过市场活动直接实现收入,初次分配很简单。”颜哲告诉记者,“解决三峡库区移民收入问题,从分配角度考虑,靠初次分配解决的范围小、影响有限,主要应通过再分配解决。”
对于再分配途径,颜哲也有自己的设想。
“例如可以采取产权补偿的形式进行。”颜哲说,“库区移民在搬迁后损失了一系列权益,国家基本上只对灭失资产的所有权作了补偿,那些本来居住或经营于优良地段的城镇移民因搬迁而丧失的区位价值,及其升值收益更难以准确计算和补偿。我建议,以水库、水电站的资产为基础,设立水利股份有限公司,把适当比例的股份按搬迁损失的大小比例分配给被搬迁人,作为房屋等资产补偿以外的其他权益补偿,使他们成为公司的股东。以股份置换他们原有的其他产权,不仅能更好地保障他们的生存权,而且能为他们提供未来的发展权、收益权。”
“三峡库区移民的收入低,与就业困难、创业困难、经营困难有很大关系。因此不能只从分配上想办法,更要切实帮助和指导移民就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移民自主创业、自立经营,参加收入的初次分配,为自己创造和取得越来越多的收入。”颜哲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情况似乎也已有所好转。
在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重庆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中,2011年库区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207元,相当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3%;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为7208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728元。在2012年上半年,库区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75元、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现金收入则为3911元。
这相较颜哲于2007年所做的调研,情况已有天壤之别。“当时我们访问的89个城镇移民家庭各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1997年为2000元,2006年为2079元,10年来基本没动。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可支配收入是下降的。这89户中有42户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低于移民前。”颜哲告诉记者。
“随着库区就业、再就业工作有序推进,2011年库区实有登记失业人口为469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8%,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