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型城镇化及相关问题探讨

    每经智库 2013-02-28 17:39

    新型城镇化是消费型经济的前奏和必经之路,非造城运动,重点是进城农民的再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每经编辑 赵庆

    一、新型城镇化:长短兼顾的发展主线

    (一)城市化进程大有空间:从52.57%(或36%)到70%。

    1978年城市人口约1.72亿,占17.92%。1990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由2.54亿增至6.9亿以上,城镇化率由22%上升到52.57%,2012年城市人口增2103万,达7.12亿人。

    (二)化解当今经济之困局:产能过剩及消费动力不足。

    (三)建设重点转移到城镇:缓解大城市的发展瓶颈--水、汽、土地和交通。

    (四)致力于消除三大差别:城乡、地区和贫富差别。

    6亿多农民与7亿多城镇人口的收入差距超过3倍;东部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中西部最低的只有1000多美元。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应是解决约1.6亿农民工城市身份和生存问题以及再建城市棚户区。

    (五)筹谋更长远经济战略:农业现代化、人口红利和消费型经济。

    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度已经成为提高农业效率的障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全社会平均水平的30%,中国农业以接近40%的人口,只创造占GDP10%的产出,其中“林、牧、渔”还占约五成。中国已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家,进口粮食价格反而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和收储价格。提高土地集约化和科技化经营水平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土地流转制度和新型城镇化有利于解放和集中更多的土地。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劳动力开始出现重要变化:至2012年底,中国15至59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较2011年减少345万人,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下降,这一趋势可能持续到2030年。未来十年,15~24岁的人口将下降3800万。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国内市场总体规模逐步位居世界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达到32万亿元。”新型城镇化是消费型经济的前奏和必经之路,非造城运动,重点是进城农民的再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二、城市化的路径依赖与主要问题

    (一)土地财政驱动的发展模式依赖

    从1999年到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从500亿元增加到1.4万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本级收入从9%提高到44%。

    2010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增加到2.9万亿元,2011年继续增加至3.3万亿元,分别占地方本级收入71%和63%。

    (二)长期以来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

    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2.9万亿元,土地出让的收益1.22万亿元,其中用于城市建设的支出占61.7%,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仅占18.4%。

    2008-2010年,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在土地出让收益中的占比只有2.76%、2.08%和1.5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土地出让收益的比例分别只有7.41%、6.31%和8.36%;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部分的比例分别为10.18%、8.39%和9.91%,三年平均为9.52%。

    (三)贫困的失地农民与疯狂的土地投机

    1995年-2010年,全国城市区面积共增加20000多平方公里,1999-2008年,排名前10位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629扩增到7727平方公里。

    1999至今,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800万公顷以上(约年均900多万亩),目前全国每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约250-300万亩,每年约有250万农民变成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累计超过400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完全失地。大量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多数年龄大、收入低、经济状况差,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停留于“半城市化”状态。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值得全社会重点关注。同时,城镇化水平虚高、城乡收入差别过大,以城镇化扩内需的效应发挥不充分。

    农业劳动力总量过剩与城乡青壮年劳力短缺并存,全社会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且存在浪费现象,未来人力资源成本如果上升过快,对中国制造业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未来1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仍将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目前40多个主要城市约八成新增建设用地需要征收集体土地,但鉴于土地投机现象十分严重,再多的土地也难以解决地价回归问题,这就必然造成未来城镇化的成本过高,尤其对农民土地公平定价后,加之不得不解决进城农民就业和福利问题,一定会格外加重各方面的财务负担。

    国土部信息中心显示土地紧缺是伪命题:近8年来,中国住宅用地供应年均增长率为城镇人口增长率的3倍。住宅用地供给已能充分满足城镇化需求。截至2012年底,中国未竣工房地产用地48.17万公顷,未开工房地产用地14.45万公顷,大量已供土地闲置。截至2011年末,全国84大城市处于抵押状态土地30.08万公顷,抵押贷款4.8万亿元。

    另据估算,农村沉睡资产价值大约40万亿元,其中2亿多亩农民宅基地价值至少20万亿元,考虑这一因素,全国建设用地的紧张程度会逐步下降。

    2011年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只有229元,所占收入比重不足3.3%。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比,1985年为81%,2012年已下降到45%;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占比,1985年为62%,2012年已下降到34%。过去农民资产的财产功能远未有效发挥,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农地价值将被市场化重估,将显著增加一货币衡量的社会财富总值。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习近平等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987名代表公布

    下一篇

    新华网:回顾全国政协五年工作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