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业内人士:将出台内燃机生产企业准入标准

    2013-02-21 01:10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国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将占总保有量的60%。而据一位参与《意见》制定的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配套政策将随后推出,将出台内燃机生产企业准入标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常规内燃机动力占据近70%的机动车装配份额,未来高效、环保的内燃机将迎来发展春天。但另一方面,由于霍尼韦尔、博世、博格华纳等跨国零部件巨头对于涡轮增压等核心技术的垄断,我国自主品牌企业以及本土零部件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

    2015年节能内燃机占六成

    2013年1月国内多个城市连续出现阴霾天气,空气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筹划三年之久的《意见》正式出台。

    根据《意见》的要求,到2015年,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占全社会内燃机产品保有量的60%,与2010年相比,内燃机燃油消耗率降低6%~10%,实现节约商品燃油2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0%。同时,《意见》指出,在乘用车的汽油机方面,重点推广应用增压直喷技术,掌握燃烧和电子控制等核心技术,开发直喷燃油系统、增压器等关键零部件;在轻型商用车柴油机方面,重点推广应用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等先进燃油喷射系统,加快增压技术的应用普及。

    据参与该《意见》制定的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为了推动内燃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配套政策将很快出台,主要包括对于《意见》的解读,内燃机生产企业准入标准,标准限值和推进时间表,以及商用车的补贴标准等”,“这一政策为我国内燃机节能减排指明了方向和确定了技术路线,对与发动机各个模块的技术要求也非常到位。”

    对此,博格华纳公司排放系统高级销售经理吕红光表示:“粗略估计,这一政策的推出,将拉动公司业绩提升10%~20%。”

    博格华纳是一个跨国零部件公司,致力于设计和制造高技术的产品来提高汽车发动机系统性能,也是涡轮增压技术的全球领先者之一。

    长城汽车一位内部负责人则表示:“这一政策的推出对于推动柴油车发展具有重要的利好。”据了解,目前我国不少乘用柴油车生产企业均使用了高压共轨电喷技术,但由于缺少政策鼓励,市场环境不好,目前此类车型的销量并不高。以长城为例,2012年哈弗系中柴油车型累计销售42282辆,占哈弗品牌销量的19%,“虽然这一比例不高,但是在国内,已经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长城汽车上述负责人表示。

    根据《意见》的要求,到2015年,新生产的车用柴油机全部应用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燃油消耗率要比2010年降低5%~8%。“从目前我国柴油车的市场环境和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实现的难度较大”,一位来自零部件公司销售部负责人如此表示。

    高管:外资掌控涡轮增压市场

    记者注意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总体看《意见》的推出对于降低我国内燃机产业以及汽车产业的排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也将对本土汽车产业构成巨大挑战,不仅对于整车企业,对于零部件产业更是如此。

    以涡轮增压技术为例,不少跨国企业比如大众已推广涡轮增压技术多年,对该技术使用驾轻就熟,目前其涡轮增压发动机已覆盖1.4L~2.0L排量区间。此外,奔驰、奥迪、宝马、通用等多家跨国公司都加快了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推广和使用。然而反观自主品牌车企,对于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使用才刚刚起步,推出的车型依然较少,同时在排放技术升级上也存在较大压力。

    以长城汽车为例,目前其1.5T涡轮增压发动机仅配套于腾翼C50和哈弗2012款H6车型;同时其2.0L柴油版涡轮增压发动机装配于2011款的哈弗H6车型上,比亚迪目前也仅有G61.5T一款涡轮增压车型。

    同时,另一位自主品牌企业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即使是研发出来涡轮增压发动机,使用起来也较为谨慎,毕竟这一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育。”

    零部件方面,仍以涡轮增压发动机为例,业内人士表示,截至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均未进入此类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研发和制造环节,在我国这一市场被国外零部件巨头所把控,霍尼韦尔、博世、博格华纳等跨国零部件巨头对于这一市场的相关技术封锁得密不透风。

    吕红光表示:“就中国的汽油涡轮增压发动机而言,外国零部件巨头对此类发动机核心零部件市场的掌控比例已经超过90%。”

    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湖南天雁、宁波天力、寿光康跃等专业从事涡轮增压发动研发和制造的零部件供应商。“这些本土零部件公司在研发、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等方面落后于国外零部件制造商,因此配套产品也仅限于低端车型”,有专业人士如此评论。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外零部件巨头不断加速本土化进程,且价格进一步降低,本土涡轮增压发动机供应商将面临更大危机,同时在高压共轨等多个先进技术领域,本土零部件制造商均面临被动。本土产业链能否走出外资 “包围”?业内人士认为,这需要多维度政策支持,更要求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渐缩小与跨国巨头的技术差距。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获政策力挺内燃机概念股大涨 汽车尾气治理备受瞩目

    下一篇

    庞大集团股东前脚减持 机构后脚即买入7323万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