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多地严控“以人查房” “房X”频发之际重申旧规引争议

    每经网 2013-02-19 08:20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以人查房”已经成为目前最热门词汇。

    日前,江苏盐城等地纷纷出台措施要求对房屋信息实行有条件查询和限制查询,并严禁“以人查房”现象的出现。

    最近几个月,名下拥有多套房产的官员和公务员屡屡被曝光,最著名的包括房叔、房婶等,这些被网友统称为“房X”的群体出现。在此当口,各地频频出台的严禁“以人查房”举措,自然引发热议。

    多位专家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人查房虽然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但其关注也说明民众对于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渴望。

    房管局人士:“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人”

    按照江苏盐城的规定,除本人、公检法、住房保障部门、律师等通过一定程序,其他情形“一律严禁‘以人查房’”。办法称,部分地区个人住房信息的不正常流出,“引发了部分市民对个人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社会各界也颇为关注”。

    所谓“以人查房”是指非权利相关人持房屋产权所有者的相关证件,以姓名为条件,查询其所有名下房产的行为。

    河北某地住建系统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人查房”本来就不符合相关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很容易出现有人托关系在房管系统找找“熟人”来查询他人名下房产的事情。

    盐城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沈斌说,该《办法》出台之前用姓名同样查不到个人房产信息,只是为了规范内部人员查询,保护个人隐私。

    他表示,上级部门要求将现在使用的个人房屋信息系统要全市联网,以后还要全省、全国联网,接触到系统的人会更多,所以将查询办法细化,规范工作人员查询。

    除盐城外,福建省漳州市也出台一项文件称,除申请查询本人房屋信息和国家公检法等机关的协助查询外,严禁以姓名(名称)为条件进行查询,只能以明确的房屋座落或房屋所有权证编号进行查询,查询工作人员对房屋权属信息的内容保密。漳州市并将强化落实相关问责机制。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很多地方从来也未允许过“以人查房”现象的发生,因此多地对这项政策的重新申明主要是针对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并不会对房屋交易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市房管局相关人士表示,“房叔房婶的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人”。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个人名下房产信息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以房查人是可以的,即查询房屋本身的信息,譬如房屋的面积、产权年限及房产证年限、有无抵押等情况,这主要是方便二手房市场交易。

    隐私应该保护 财产公示更加迫切

    尽管多地都从严管理“以人查房”的情况有其合理性,但由于诸多“房X”被曝光,且很多都牵扯到官员贪污腐败的证据,多个地方政府的做法引起了较大争议。

    例如,较早进入媒体视野的房叔蔡彬,此人原任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2012年10月8日,被爆出其全家拥有20多套房产。随后,这一消息得到了番禺区有关部门的证实,蔡彬被停职。

    很多网友质疑该项政策有保护贪官、隐匿房源之嫌疑。有评论更加尖刻地指出,虽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推断严控“以人查房”就是在保护贪官,但“谁最怕‘以人查房’”?毫无疑问,是那些心中有鬼的“房字辈”,他们才是最需要“保护”的人。

    但多位房地产行业专家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说道,至少在北京这种房地产信息系统完善的城市,做到以人查房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但这必须是权利人或者公安部门等才可查询。

    他认为,个人名下房产信息可以轻易被查到与反对贪污腐败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有官员被举报有多处财产,纪委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进行“以人查房”,而且官员包括房产在内的财产申报和公开是制度建设的一环,但与房产信息管理并不挂钩。

    “不能用房产信息的随意查询去作为反腐的工具。”陈国强说道。

    上述河北住建系统人员说的则更加直白,“如果他人房产信息可以轻易查询,还有可能方便一些不法分子去进行盗窃、抢劫等,显然会对公民隐私权和财产权等造成损失。”

    不动产登记是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各国各地区一般都允许公开查询登记信息,不过,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在公开范围上则有不同意见,一般都限于“以房查人”,而“以人查房”都会受到严格控制。

    著名律师王良斌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官员反腐方面,既然可以做到以人查房,那么相关纪检部门完全可以通过排查的方式搞清楚官员及其家属的房产情况,而不需要老百姓去挖空心思的用“托熟人”等方式去反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昆明连续第四年干旱 高耗能行业或面临缺水缺电

    下一篇

    经济软着陆为资本市场走势关键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