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两融”标的股票已达到500只,并且涵盖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但其仅占两成的比例亦明显偏低。
◎曹中铭
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安排,自1月31日起,沪市融资融券(“两融”)标的股票范围将从180只扩大至300只,深市则从98只扩大至200只。至此,沪深两市“两融”标的股票总量将达500只,占2472只上市A股的20.2%。
“两融”标的股票的扩容,其实见证着这项业务在A股市场的平稳发展。更重要的是,不同类型的企业与板块相关上市公司的入围,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且也将为今后更多上市公司加入标的股票阵营打下基础。
自2010年3月31日“两融”业务开展试点以来,其余额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2010年末“两融”规模仅仅只有127.72亿元,2011年末上涨至382.07亿元,2012年末则大幅飙升至895.16亿元。今年已突破千亿大关,至1月25日,“两融”余额又突破1100亿元,达到1110.25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两融”账户的大幅增长。
“两融”规模虽然增长迅猛,但融资与融券业务的发展却极不平衡。从试点至今,融资余额占比一般情形下都超过95%,极端时甚至超过98%,相对而言,融券余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仅仅从“两融”余额占比上看,该项业务的发展表现出“跛脚”的特征。
“两融”业务推出后,市场一直期待转融通能早日开闸。但所谓的转融通,只不过是转融资先行,转融券后推出。至于何时推出转融券,目前还没有时间表。虽然监管部门先推转融资与去年股市极度低迷的行情有关,但如此格局也造成券商在开展融资业务时畅通无阻,而在开展融券业务时由于受到自身持有证券的限制而显得捉襟见肘,明显不利于投资者的融券卖空。从另一个意义上讲,监管部门不推出转融券,其实是在变相鼓励市场做多。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两融”标的股票已达到500只,并且涵盖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但其仅占两成的比例亦明显偏低。前不久,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中国香港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时曾表态称蓝筹股 “优质不优价”,笔者以为个中原因除了蓝筹股股本大需要较多的资金撬动股价之外,也与其普遍已成为“两融”的标的股票不无关系。而在目前的市场中,一些垃圾股或资产重组股的股价往往比蓝筹股高出许多,有的甚至达数倍,估值明显畸形。因此,监管部门今后有必要将挂牌的股票(包括ST股)全部纳入“两融”的标的股票中,以便能够在平衡市场紊乱的估值现状方面发挥作用。
其实,监管部门推出“两融”业务,其作用不仅是A股市场有了一种做空工具。更重要的在于,“两融”业务能够对个股的估值起到一种修正作用。当个股被高估时,市场上有融券卖出;而被低估时,有自发的融资买入,并形成良性循环。从目前的事实看,无论是“两融”的余额占比,还是在矫正个股估值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