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实习记者 伍源源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实习记者 伍源源发自北京
昨日(1月21日),国土资源部举行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结果新闻发布会。根据正式公布的结果,共有16家企业在19个区块的页岩气招标中获得国土部颁发的勘查许可证。按照招标承诺,在3年的勘探期内,这19个总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的区块将要投入128亿元勘查资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16家中标候选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了两个席位。此外,电力和煤炭企业竞得19个区块中的8个,成为中标大户。
在中标结果公布后,引发A股市场相关概念股集体上涨。其中煤气化 (000968,SZ)涨停,永泰能源(600157,SH)在子公司华瀛山西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标带动下,股价也大涨8.93%,此外湖南发展(000722,SZ)、华菱钢铁(000932,SZ)等也均出现上涨。
国土部将全程监管/
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本次招标出让的探矿权有效期为3年,年均勘查投入应达到每平方公里3万元及以上,同时中标人要对其勘查实施方案确定的勘查投入、工作量以及进度等内容作出书面承诺。
在本次招标最终产生的19个区块16家中标候选企业中,有中央企业6家、地方企业8家、民营企业2家。电力和煤炭企业竞得8个区块。按照中标企业的标书,19个区块3年内将投入128亿元的勘查资金。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表示,后续该部将重点针对这次招标出让的19个页岩气勘查区块,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组织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页岩气专项督查。同时将结合资源赋存状况、地质构造特征、开发利用条件等,实施精细化的全程监管,跟踪监测页岩气勘查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严格按照勘查承诺,督促中标企业开展勘查工作,对没有完成承诺工作的探矿权人将进行处罚。
美国迈哲华咨询公司中国分公司能源电力总监曹寅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企业可能拿页岩气中标的结果去资本市场融资和IPO,这是一件好事,毕竟页岩气开发需要6~10年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不过,对企业是否履行承诺把资金用于页岩气开发,而不是用于炒房等其他项目,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如果3年中这些企业进展缓慢,国土部会收回其勘查许可。
彭齐鸣表示,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高效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继续加强全国页岩气调查评价,推进勘查开发示范区建设,扶持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查开发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也将客观冷静地分析页岩气勘查开发的形势,在坚持开放市场、引入社会资金的同时,有计划投放勘查区块、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管理,防止炒作,合理引导页岩气产业健康发展。
商业化前景乐观/
金银道天然气行业分析师马季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本次招标是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史上首次不以企业所有制形式划线限制参与油气资源上游的投资作业。由此,非石油企业和民间资本以页岩气勘探开发为契机,得到了进入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的机会。
针对电力和煤炭企业成中标大户,卓创分析师李祾譞认为,煤炭企业需要转型,又有着自己的勘探资质和队伍;而电力企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天然气发电却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因此提前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金银岛天然气市场分析师蒲德琴认为,尽管本轮招标国有企业仍占大半江山,民企仅有2家,但也是一次不小的进步。此次评标工作从企业实力、资金和勘探开采方案等方面进行评价,企业自身条件和竞标积极度等因素共占20%的权重,而资金和勘探开采方案等占80%的权重,这与页岩气开发成本高、核心技术掌握不足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国家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力争使更多的民企参与进来。
曹寅也认为,由于“三桶油”已拥有很好的油气区块,因此对页岩气招标的兴趣不大,仅靠这三大企业来做非常规油气开发是不够的。本轮招标打破了油气专营的体制,激发了民营企业的活力。而这一体制创新也有助于倒逼目前进展缓慢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和能源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页岩气开发起步较晚,且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加之政策环境、商业条件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因此页岩气开发成本较高,业界有一部分人士甚至认为目前页岩气开发条件在中国并不成熟。
对此,马季认为,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商业化条件好。与此同时,页岩气开采的技术装备已有一定基础,可通过国际合作和自主创新实现领先。我国在钻机、压裂车组、井下设备等装备制造方面已有较强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国内公司的钻井设备已批量出口美国用于页岩气开发。我国页岩气资源地质储量达到100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36万亿立方米。与常规天然气关键在“找气”不同的是,页岩气开发的关键在“采气”,在相对确定的产气区块上,一旦资金大规模投入,极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规模化发展。即便我国页岩气赋存条件比美国复杂,页岩气直接作业成本可能高于美国,但考虑到我国土地成本低、设备国产化、专业服务和人工成本低的优势,有可能使综合开采成本低于美国,商业化前景乐观。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