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卓志强 发自广州
每经记者 卓志强 发自广州
近日,经中国船舶(600150,SH)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1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减少95%~10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整理财报资料发现,2011年,中国船舶的净利润为22.52亿元,去年前三季度亦赢利5.46亿元。根据上述业绩预告,中国船舶2012全年的净利润应不高于1.13亿元。即,去年最后一个季度,中国船舶预亏至少超过4亿元。
这是一家头顶 “中国造船业风向标”光环的企业,如今它所上演的“末季预亏”,或昭示我国造船业在2013年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瑞银证券报告预计,今年新船订单将同比增加12%,但企业赢利可能同比持平或下降。所以尽管目前行业估值处在历史低位,但复苏的催化剂并不足,未来1年行业估值水平仍将在底部徘徊。
“造船业这两年依然在消耗之前的手持订单。”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对记者说,据他预计,今年的行业形势将难见好转,而到2014年,船厂的日子会更加难过。
行业整体持续低迷/
提及业绩预减的原因,中国船舶表示,由于造船行业整体持续低迷,公司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公司2012年在建船舶及相关产品价格与上年相比大幅下降。
据了解,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10年至今,造船业每况愈下。据工信部昨日 (1月14日)发布的最新消息,2012年1~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其中海船为1901万修正总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0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3.6%,其中海船为869万修正总吨。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0695万载重吨,比2011年底手持订单下降28.7%,其中海船为3600万修正总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2.7%。
海通证券研报认为,2009~2011年,中国船舶累计承接新船订单345.56亿元,期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4亿元,占承接订单金额的9.84%。由于2012年新船造价整体相对2011年仍下降了5%~10%,中国船舶出现末季大幅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在手预计亏损合同充分计提了资产减值损失,“公司2012年前三季度已累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7.60亿元,我们判断四季度单季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在10亿元左右、全年计提17.60亿元左右。若2013、2014年不再大幅度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则年度赢利有望稳定在10亿元左右。”
然而过去的一年,中国船舶主营业务赢利能力出现大幅度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中报显示,其毛利率与上年相比发生重大变化。其中,船舶建造毛利率比上年同期下降6.71个百分点,船舶维修毛利率比上年下降8.80个百分点,船舶配套毛利率比上年下降7.29个百分点。
LNG船或为突破口/
2012年11月,被业界称为“民营船王”的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造船业真正的困境,将从2013年开始,需要5年时间才能走出低迷,在这期间,全球半数的船厂将面临倒闭或停产。
瑞银证券报告认为,2012年,新船订单的萎缩和前期付款比率(当前约30%,正常情况80%)的大幅降低使得造船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船企为了维持经营,部分新接订单价格已在成本以下。在加剧的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不言而喻,预计更多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
不过2013年伊始,造船业在消息层面上却出现了短暂的暖意。据我的钢铁网统计显示,过去两周,国内、国外新接船舶订单总量76条,较年前最后一周数量明显增加了20条。与此同时,元旦节假日过后,不仅国内新接船舶订单数量明显增加,国内造船板市场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反弹,市场整体拉涨较为明显。
记者注意到,元旦以后,LNG船(液化天然气船)一度成为造船业的热词。报道显示,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及日本MitsuiOSKLines即将在中国造船厂订购共8艘LNG船,而英国BGGroup也有了在中国造船厂订造LNG船的计划。粗略统计,中国造船界即将获得的LNG船订单有望超过10艘。
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对此表示,龙头船企、实力船企均看中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LNG船市场前景,并且以LNG作为突破口是企业缓解困境的现实做法,预计LNG船舶的新订单将陆续出现。同时,FPSO(浮式储油卸油装置)、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船)、PSV(平台供应船)等船舶以及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在2013年将贡献大量订单。但即便如此,张守国也认为,“这个量太小,支撑不了整个造船业(复苏)。从整体上看,主要还是靠干散货、集装箱和邮箱3大船型,其他船的市场都比较窄,量也很小,即便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也非常有限。”
“订悦2013”—— 《每日经济新闻》大征订活动,订报有礼。http://www.nbd.com.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