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游戏 短短数月时间大户输光全部家产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绝对不会参与配资。”大户老李痛心地回忆那段日子。他不仅输掉了500多万元积蓄,也毁掉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
2010年,融资融券正式推出,投资者拥有了正规的借钱炒股渠道。鉴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需要,融资融券业务规定,客户资金量需在50万元以上,开户时间在半年以上。根据各家券商规定,融资融券杠杆率目前最高约为1倍左右,而且投资范围也为沪深交易所的278只股票和7只ETF基金。
杠杆率过低、投资限制严格的融资融券令许多大户感觉不解渴。为了适应大户的需求,多家券商开发了伞形信托业务。据悉,华南多家券商营业部都可以为高端客户提供一款名为伞形结构化的信托产品:即客户作为劣后受益人,可以享受到自有资金两倍的融资规模;融资起点为300万元或者500万元;融资利率为年利率10%左右;融资期限为半年到一年不等;资金投向为信托约定的方向,除了ST股外,基本上其他的股票都可以。
“‘伞形信托’属于各大券商大力推行的创新业务,它有比较高的门槛,还用信托账户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避免了此前配资所采用的个人账户对个人账户的模式。”深圳某券商营业部经理说。
与融资融券相比,“伞形信托”具有两个最大的卖点:一是“伞形信托”杠杆率高达两倍,而融资融券试点初期杠杆率仅为0.5倍,目前多家券商将这一比率已经放高至1倍,但与伞形信托依然有差距;二是资金投向除ST外,基本不受限制。
但正是这种“伞形信托”的配资服务改变了老李的命运,他几乎输掉了全部积蓄。老李原本是做外贸生意的,但随着利润率趋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他索性将生意转手,专注于股票市场。今年前三个月,上证综指曾有一波200点的涨幅,而老李因为踏准了节奏也小有斩获,胜利也催生了他的过分自信。为了扩大战果,他使用了营业部推荐的“伞形信托”配资服务,但杠杆扩大不仅没有让他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反而让他几乎输光了身家。
在成功配资之后,老李支配的账面金额也从300万元,一跃至900万元。老李还是按照原来的风格满仓买入,但此后大盘一路走低,个股更是跌幅凌厉,老李所选中的股票跌了15%。而根据约定,如果单位净值低于0.85元,此为警戒线,如果融资方不补仓,则券商可平掉50%的仓位。不甘心的老李又补仓了100万元,平仓的风险暂时解除。
此后指数虽有回升,但好景不长。大盘在反弹一个月后,从五月开始一路向下,老李的仓位又遭遇了两次清盘警告,不甘心的他只好忍着心痛,再拿200万元补了两次仓,但最终大势难改,老李也难逃清盘的命运。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绝对不会参与配资。”老李痛心地回忆那段日子,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他不仅输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也毁掉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他不知道自己未来还能做什么。
据本报记者对深圳各大营业部的调查,今年以来,几乎没有投资者可以从配资当中获利的。“2007年之前,挣钱的人大把都是,但2007年之后,几乎没有能够全身而退的。今年更是没有一个盈利的,所谓做得好的也就是亏损少点。”深圳某证券营业部总经理说。
深圳某券商投资顾问小张告诉记者,“从今年来看,使用配资的一些大户均非专业人士,而多是偏实业者出身,年纪也比较轻,过分自信也可能是造成他们亏损最主要的原因”。一些配资大户的失败,凸显了配资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业内人士认为,除了用资金实力来认定投资者资格外,部分券商在推出“伞形信托”的配资模式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者适当性方面的管理力度,把投资者的投资经验纳入限定范畴,将适合的产品销售给适合的投资者。
被误解的高杠杆
“使用杠杆做主观股票交易的投资者,很少有成功的。”瀚鑫泰安董事长易三佑说,“只有绝对安全的产品,才可以放大杠杆,在境外成熟市场上,放大杠杆进行操作的投资基本用于绝对安全的套利交易,具有风险可控、高度程序化、每日结算等特点。”
地下配资的杠杆高达5倍、10倍,这意味着稍一波动,个人投资者就本金尽失。假设杠杆放大到5倍,个股跌幅10%,投资者的个人保证金损失就超过50%,不补仓的话,账户会被马上平调。即使顶尖高手,也很难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获利。“在香港市场上,曾发行过一种杠杆率20倍的认股产品,投资者的存活率不超过1%。”易三佑说。
即使大名鼎鼎的股神曹仁超,借钱炒股也栽过大跟头。他在自传中说,1971年时已经赚了20万港元,钱来得这么快让人有些“轻飘飘”,不知道什么是风险,1971年恒生指数从406点下跌至278点,跌幅达31.5%,这个跌幅本来不算太大,但由于借钱炒股,加上不懂止损,此前赚的几十万又都赔了回去,最后只剩下7000港元。
事实上,只有在大势、个股等各方面结合的情况下,借钱炒股才能大概率取胜,而这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比如今年的市场,大家都觉得上证综指2312点是底部,但底部往往超越预期,上证综指一度跌破2000点。而许多券商宏观分析师从今年1月份以来,就喊经济已经见底,但到了三季度,经济才现见底迹象。
个股的走势更是难以把握。某大户就兵败在对某只个股的绝对自信上,他原以为自己对某只个股走势有绝对把握,便以高杠杆融资借钱全仓杀入该股,但不幸,该股复牌后连续下跌,他也不得不止损走人。“我们见惯了这种情况,在赌一个消息全仓杀入后,某个大户就从此永远消失了。”某券商营业部负责人说。
近年来,“黑天鹅事件”对个股、板块,甚至整体市场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即使公认的白马股也不能逃避下跌的命运。因为塑化剂事件,酒鬼酒11月23日复牌之后连收4个跌停板,白酒板块整体跌幅超过15%,大盘也被带动重挫。而随着做空模式的日渐成熟,类似境外的“猎杀止损盘”模式也将成为一种成熟的盈利模式,即某些对冲基金因为持有的某只股票遭遇黑天鹅,不得不卖出自己持有的其他股票以维持流动性,这就给了做空者可乘之机,他们可以通过卖空卷入黑天鹅漩涡的对冲基金所持有的股票,进行获利,造成这些个股、板块短期内暴跌。可以预见,随着做空机制的成熟,黑天鹅会更多地被挖掘,从而加剧个股的波动性。
专家指出,只有绝对安全的产品才适合高杠杆。今年以来,债券型私募基金表现突出,部分产品收益率甚至高达25%以上,他们正是启用了高杠杆,投资于绝对收益类产品。据悉,部分债券型私募通过1:3放大杠杆后,再通过1:9继续放大杠杆,这意味着劣后资金有着30倍的杠杆率,即使收益率本来不到1%,但经过杠杆放大后,也达到惊人的25%以上。
即使这种绝对收益性产品,也蕴藏着风险。比如一旦流动性突然失去,就意味着所有的产品都要被动缩小杠杆,可能带来致命的危机。“看上去越安全的产品,杀伤力越大,必须时时警惕风险”,易三佑说。拥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梦幻组合”团队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构筑了貌似绝对收益的产品后,杠杆比率高达60倍,但因俄罗斯债券危机这样的小概率事件而突然失去流动性遭遇破产。
“有一种技巧,叫借鸡生蛋;有一种智慧,叫以小博大;有一种生活,叫财务自由;有一种效应,叫杠杆扩大。”某配资公司客户如是宣扬借钱炒股的好处,让不明真相者怦然心动。但残酷的事实却是,杠杆在扩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而不懂风险控制、缺乏投资经验和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可能由此走入难以翻身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