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tmoney.com2012年12月25日 02:28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
今日起,本报推出“夯实基础迎接资本市场发展新阶段”的系列述评,梳理一年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脉络,分析当前阶段我国市场改革、发展、监管的新思路,及改革举措带来的新变化,并对未来可能推进的改革作一些思考和展望。
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从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求出发,创新发展思路、推出系列改革举措,这既与过去20余年的改革发展一脉相承,也在法制化、公开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更坚实的步伐。
专家指出,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历“弱冠之年”,正从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大而不强”的市场出发,加快发展,以期承担起服务经济社会转型的更重大责任。今年以来的市场改革,直面问题、逻辑清楚,意在夯实基础、苦练内功,可概括为三大关键词,即调结构、提效率、转理念。
政策剑指市场顽疾效应初步显现
2012年的我国资本市场,“弱冠”已过但体格未壮,基础性制度雏形初具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行至转型关键阶段,对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提高运行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市场基础性制度尚不完善的问题愈发暴露出来,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市场结构失衡、投资功能发挥不足、市场理念尚不健全。
在此背景下,2012年的资本市场经历了一个剑指市场发展顽疾,政策措施密集落地的“改革年”。从年初市场刮起针对证券期货市场违法违规“零容忍”的铁腕监管风暴开始,今年监管部门出台的改革措施涉及市场各个领域及各方主体。
在市场基础平台的搭建与完善方面,证监会进一步深化发行、退市制度改革,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出台办法将非上市公众公司纳入监管范畴,初步建立全国性场外市场;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推动交易所债市与银行间债市统一互联。在市场运行体制机制的优化与健全方面,证监会大幅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优化市场税收环境;推动中介机构创新发展,丰富市场工具;改革QFII制度,推出RQFII,引导境外长期资金入市,优化投资者结构;大力开展投资者教育、服务,鼓励长期、价值投资。在促进“三公原则”实现、提升监管有效性方面,证监会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简化许可、优化流程;出台系列法律文件,推进依法行政;惩戒失信、严查违法,维护市场秩序。
“这些改革举措,直指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结构失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场理念不健全的深层次矛盾。”资深专家表示,这些改革是着眼于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短期改革措施,目的并非在弱市调节股指,而是希望促进市场夯实基础,并在中长期的时间跨度内,逐步发挥效应。
实际上,上述部分改革措施的效果已经开始逐步显现,业内人士认为,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因素,包括主板及场外市场在内的市场层次体系更为丰富,股票市场“炒小、炒新”风气得到有效遏制,资本市场股、债结构不均问题得到改善,机构投资者队伍壮大,行业创新发展活力增强等。
截至目前,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分别有上市公司1438家、701家、365家;到11月先后有168家园区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今年扩大试点后,4家园区新增挂牌企业34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已注册成立,将于近期修改业务规则;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也逐步规范。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前,48只新股发行市盈率超过行业平均市盈率22.6%,改革后发行的41只新股平均市盈率超过行业平均市盈率2.7%,下降近20个百分点,平均超募资金下降30%,上市首日平均涨幅降至13.8%。与此同时,今年前11个月,我国公司信用类债权余额已达6.65万亿元,前11个月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额3.25万亿元,同比增长61%。
1至11月,证监会加大打击证券违法力度,初步调查案件135起,正式立案103起,移送公安27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6%、27%、68%。审结行政处罚案件中处罚对象涉及16家机构,118个个人。
改革浮现三大关键词夯实基础期待厚积薄发
2012年,证监会所推改革措施虽多,却有着清晰的思路与逻辑。资深专家提出,今年以来的资本市场改革措施可概括为三大关键词,即调结构、提效率、转理念。
其中,“调结构”可分解为:均衡股债结构、完善股票市场体系结构、协调一二级市场结构、优化上市公司结构、改善投资者结构;“提效率”可分解为:改善融资效率、优化投资效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转理念”可分解为:树立理性投资理念、建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理念、提升中介机构服务理念、改革监管理念。
这三个关键词,层层递进,也彼此联系,调整结构是为了提升效率,提升效率最终落实和固化为转变理念;同时,提高效率的改革必将伴随着调整结构和转变理念,转变理念的改革又决定了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的实现程度。
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不存在突变,改革发展之路也没有尽头。专家提出,未来一个阶段,我国市场应当延续“调结构、提效率、转理念”的思路,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念,夯实基础,期待厚积薄发。
著名经济学家华生认为,资本市场的改革应从偏重融资功能,转向融资功能与资源配置功能并重,同时更加强调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因为“两者之间虽是量与质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是一体的”。从融资和投资两方面来看,应更偏重市场投资功能的完善,如此才能达到提升市场效率、强化投资回报、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提出,不改革不开放,中国资本市场便没有未来。资本市场理念改革,指向由融资理念转变成投资理念,以更大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还需要把“发展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改革的补充”的观念转变为“发展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他提出,资本市场后续改革必须经由发行制度改革、交易制度改革、严格退市机制、再融资政策安排这几项改革进行。
“目前资本市场暴露出的仍待改善的问题,都是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要在一朝一夕间改变不可能。但我国市场此前20多年的发展和基础性制度建设,也已使市场具备了一定基础,今年以来和往后的改革,都将在这个新的层面上进行。”
另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市场的改革发展方向明确,思路清楚,但当前市场所处的客观发展阶段及特点,又决定了进入深水区改革的困难程度。
“未来的资本市场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综合的、艰辛的过程,既不可能通过一项改革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通过一个部门单兵突进得以完成。”他表示,未来的资本市场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夯实制度基础,通过渐进的改革,期待能够厚积薄发。这个过程既需要“信心”与“耐心”,也需要市场参与各方厘清认识、明确共识,不回避问题,并破除功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