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1”时代机构阴谋:砸盘诱空VS疯狂开户

    2012-12-15 00:57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笛    

    每经记者 赵笛

    12月初,曾有一位普通投资者在网上发出这样的疑问:不少人都认为股市带有政策市的特点,为什么在重要会议之后,也看到了不少利好政策,但股市却下跌了呢?

    显然,股市实际运行远没有人们简单推理的那么简单。假设一家机构手握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大资金,是会出了利好政策就往里面冲、帮散户抬轿,还是当利好出现时进行一次凶猛的砸盘,然后获取散户因恐慌而吐出的筹码呢?

    在11月底,当市场恐慌于沪指一度跌破2000点,不断地有股票账户空仓时,各路机构却倾巢出动大举开户,杀得空头措手不及。

    “1时代”的出现或许再现出大机构惯用的诱空阴谋。随着经济持续出现复苏势头,而高层也作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表述,股市自然从中获得了正能量。有分析人士认为,即使上市公司仍面临高负债压力,但只要A股市场能持续放出成交量,则2012年年末的吃饭行情仍能不断呈现惊喜。

    数据复盘

    大资金制造恐慌 砸出“1”时代

    11月底,沪指跌进“1时代”,让市场恐慌气氛浓烈。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证券周刊》此前曾用大篇幅文字指出,从历史数据看,在重要会议之前行情往往比较稳定,而在重要会议之后,行情可能会有阶段性下跌。

    行情与一致预期反向

    在11月重要会议召开之后,不少投资者对股市行情感到十分疑惑:这不是与A股具有政策市的特点相背离吗?

    分析人士认为,股市与政策走向密切相关是事实,但这并不等于政策利好甫一出台股市就应该暴涨。

    首先,政策利好对股市刺激的强度取决于市场对于政策本身是否具有预期。诸如投资项目大举获批、降低印花税、汇金增持等类型的利好,都是出台之前相对难以预见的。而诸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是相对明确了时间段的利好。

    其次,政策利好对股市的影响还与股市前期表现有关。若股市此前处于一个长期下跌的过程,政策利好突然出台有可能让股指突然大涨。比如2012年9月7日A股单日暴涨就是源于此前多个投资项目获批,而之前股市持续下跌,没有任何抵抗。再比如2008年9月19日沪指暴涨9.45%、2008年4月24日沪指暴涨9.29%,都是因为股市在前期持续下跌后,降低印花税等利好政策突然推出。相反,若股市此前已有较长时间上涨,政策利空的突然出现则会构成较大的杀伤力。

    第三,市场中赚钱者永远是少数。如果大家都认为重要会议将出现利好,那么会后股市如期大涨,将会让多数人赚钱,这是大型机构投资者不愿看到的事情。同时,作为大资金而言,重要会议之前股市表现虽然相对稳定,但对他们缺乏吸引力,而且如果大资金在上涨到一个相对平稳的过程中再大举入市,也很难获得足够多的便宜筹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少投资者其实都很清楚,大资金历来都是惯于通过制造恐慌气氛来骗取散户筹码的,然而对这个动态过程确实很难把握。比如2007年10月以来沪指持续大跌后,又在2009年初迎来了一波涨幅约15%的反弹行情。在这类反弹行情之初,投资者往往心有余悸,不敢介入。

    散户持仓不断下降

    如果说上述内容提到的机构阴谋论只是根据历史规律作出的一种推断,那么本轮“1时代”背后呈现出的账户结构变化,则是非常有力的数据证据。从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看,不少账户在11月选择“割肉离场”。而各类机构却在11月大举开户、悄然抄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登公司公布的周度和月度数据均显示,随着期末持仓A股账户数不断减少,存量资金在不断割肉。

    11月26日~30日,期末持仓A股账户数为5559.99万户,较此前一周的5580.51万户减少了20.52万户,这表明,当沪指在有效跌破2000点之际,有20余万户资金选择 “火线”空仓。此前,10月8日~12日,期末持仓A股账户数为5587.32万户,这表明两个月时间内,期末持仓A股账户数减少了31.33万户。

    而中登公司月度统计数据亦清晰显示,确有30万户倒在了12月“黎明”前。

    10月末,期末持仓A股有效账户数为5590.48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数的比重为40.76%。而11月末,期末持仓A股有效账户数为5559.95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数的比重为40.44%。10月末,期末空仓A股有效账户数为8125.01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数的比重为59.24%。而11月末,期末空仓A股有效账户数为8190.34万户,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数的比重为59.56%。

    上述数据说明,1月末期末持仓A股账户数相比10月末减少了30.53万户。

    值得注意的是,12月3日~7日,期末持仓A股账户数为5555.12万户,较11月最后一周又减少4.87万户。这表明即使12月第一周A股出现了较大反弹,仍有一些账户还是选择空仓观望。

    11月机构“全情投入”

    记者注意到,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上述整体数据主要反映出的是散户动向,虽然期末A股持仓账户数在11月明显下降,但各路机构却在11月悄然展开抄底。

    中登公司公布的11月月度统计数据显示,当月除社保基金与上月一样新开账户数为零外,其余各机构开户数出现明显增长。

    当月券商自营账户新开62户,10月为33户;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新开45户,10月为17户;公募基金新开52户,10月这一数据为31户;基金专户理财新开125户,10月为62户;QFII新开12户,10月为5户;RQFII11月新开2户,10月为0;保险资金11月新开14户,10月为4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在12月12日率先以“QFII躁动”为题,对中登公司11月数据和7年来历史数据作了综合分析,注意到QFII和基金年度新开户数均已创出7年新高。

    而QFII躁动显然并非空穴来风。记者注意到,国家外管局网站14日晚间宣布,对2009年发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规定》作出修改。2009年第七条规定是,单个合格投资者申请投资额度累计不得高于等值10亿美元,上述规定并未将不同投资者类型分别对待,然而本次修改在同一条目下增加了第二款规定:“主权基金、央行及货币当局等机构投资额度上限可超过等值10亿美元”。

    或许由于机构提前感知到一些政策利好信息,机构与散户在11月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操作倾向,从12月1949点以来的反弹看,显然机构又成功抄底,不少散户倒在黎明前。

    对于为何机构看好“1时代”的机会,申银万国分析师王胜的说法或有一定借鉴意义。他认为,海外资金配置以及带来的协同效应是近期反弹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海外投资者整体比国内投资者更乐观,个中原因包括海外投资者看好美国经济逐步复苏,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构成利好;而从年底全球资金配置动向看,今年以来一直配置的是发达市场,现在已开始考虑新兴市场,而A股市场估值较低,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因此有配置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海外资金的配置有两个最直观的例子。一是QFII以及RQFII的申购热情高涨。数据显示,RQFII的多只A股ETF产品自今年7月份成立以来,在中国香港市场上供不应求,为满足投资需求,最近外管局又增批了190亿元的RQFII额度;二是近期银行股表现强劲,从海外资金的角度看,银行股本身估值非常吸引人,又有稳定的股息率,对于资金成本较低的海外资金来说,是很好的配置品种。

    动因分析

    A股上涨动力:经济企稳 期待深化改革

    实际上,除了上述海外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小九九”以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有两大背景或是促使机构资金在11月份悄然抄底A股的原因,一是经济正在复苏;二是市场期待改革红利。

    经济显露明显复苏势头

    从已经披露的各项数据看,国内经济正在复苏。

    11月,官方制造业PMI升至50.6,连续第二个月处在50荣枯分水岭上方,并创下7个月新高。此前,11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为50.5,13个月内首次返至50枯荣线上方,初值50.4,前值49.5。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官方PMI和汇丰PMI的采样标准有所差异,但在经历一年的时间后,双方数据再度接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经济复苏趋势得到多角度印证,。

    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比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月~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与1月~10月持平。这其中,已发布的10月用电量增速显著大幅回升到5.9%,前值0.9%,这反映了企业生产有重新步入正轨的迹象。

    11月,基建投资中的明星板块依旧是房地产投资,其11月累计同比增速为16.7%,一改近4个月保持的稳定状态,比1月~10月大幅提高1.3个百分点。同时,中央项目占整体投资的比重自6月份以来持续平稳上行,11月达到5.5%,从中市场可以捕捉到显著的稳增长信号,表明政府主导的投资仍在继续加速,也将对整体固定资产投资起到带动及放大的作用。

    面对上述超预期的数据,绝大多数分析人士予以了高度肯定。

    海通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陈勇指出,11月份宏观数据显示经济复苏由虚入实。中期研究院李莉博士则指出,中国经济温和复苏基调已定。中信建投分析师吴启权认为,利润最坏阶段或已成为过去。

    市场关注新型城镇化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说经济的缓慢复苏还不足以让大资金冒着风险看好市场的话,市场乃至整个社会对改革的期待,则有望带来政策性红利。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13年经济工作。在会议上,许多重要的改革政策初现端倪。比如反腐败、经济增长更注重“质”、美丽中国、城镇化。

    在上述改革中,城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政策。在政治局会议上,重点提到了“要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表明,城镇化建设将是重中之重。国家也会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各项公共服务。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深化城镇化,这将促使内需增长,优化经济结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分析人士均对上述会议内容进行了热议。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的新“四化”,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这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里资本市场投资的最大主题。“未来投资的最大风险,就是漠视新‘四化’的投资主题”。

    东方证券分析师邵宇认为,深化改革或将成为未来政策的核心主旋律。过去三十多年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红利已逐步消化,而新的问题出现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予以解决。目前正面临改革窗口期,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推动国内经济的再度上行。

    中信建投分析师周金涛则指出,改革预期以及其衍生出的其他政策预期,将会成为下一段时期内推动市场的重要推力。当然,预期是一种主观的判断,预期与真实的行动需要检验,其证实与证伪对市场走向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证伪或与预期存有落差,则市场的绝大多数反应就是反向操作。也有一种例外,就是绝望之后、市场出清之余的抄底。近期市场表现告诉投资者,改革抑或改革所带来的政策预期所产生的推力是正向的,周金涛预计,在明年“两会”之前,这种推力都将持续起作用。

    行情前瞻

    重压之下 量能决定反弹高度

    不可否认,相比几个月前不佳的经济数据以及政策面的平静,目前市场环境要好得多。虽然经济从复苏到增长还有一个过程,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还不能给予市场正能量,但本周股指前4个交易日成交量的持续放出及最后一天放出的巨量成交,还是能让市场出现较为可观行情。

    高负债率令股市承压

    在人口红利、制造业产能短缺、盈利能力良好的背景下,企业负债率的上升并不是什么问题。然而,随着2007年后,人口红利逐步丧失、制造业产能过剩、盈利能力恶化,企业负债率的上升已成为影响企业活力最为严重的问题。

    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了60.4%,十年间累计上升大约15个百分点。比上市公司更为严重的是国有企业,按照财政部的统计口径,2011年年末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64%,十年间累计上升接近20个百分点。

    在安信证券首席分析师程定华看来,负债高企、盈利恶化意味着企业的脆弱性不断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60.4%的资产负债率还是在每年有大量上市的新股背景下取得的。由于募集了大量资金用于还债,新股的负债率往往较低。若以2003年年底以前上市的公司为统计样本,目前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62.4%左右。

    资产负债率的高企直接影响企业资金流,即流动性压力高企。所谓流动性压力指的是企业在一年内需要偿付利息以及一年内到期债务的压力。据安信证券测算,如果2013年经济继续下行,2400余家上市公司中,将有480家上市公司仅依赖当年盈利,将无法正常地支付利息。

    经济好转对股市来说自然是利好,但若经济企稳、通胀回升,这同时意味着2013年资金环境不会出现好转,企业的融资依旧困难,从而无法改善企业的高负债率。

    程定华认为,考虑到IPO积压和大小非减持行为,2013年的股市表现虽然能够好于2012年,但上证综指运行的上限或在2250点~2300点区域,下限在1850点~1900点一带。

    周五沪市成交额环比翻番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年末往往不是市场寻求反弹的最佳时间点。这是因为年末机构要获利了结、企业要回笼资金以应付工资福利等支出。

    本周前4个交易日,随着沪指反弹至最高2088点,沪指进入到了前期的成交密集区。在7月31日~11月5日之间的成交密集区内,沪指有40余个交易日在2100点一线徘徊。正是由于2100点一线特别是2132点附近“钻石顶”强劲的阻力,指数一度止步于此,向下寻求支撑。

    值得注意到是,9月7日之后,沪指曾多次挑战2132点,但始终无法有效攻克,被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量能的不济。本周前4个交易日,量能再次萎缩下来,市场大有重复9月7日后走势的迹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持续放量才是底部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2005年沪指998点后的反弹,由于量能没有跟上,曾导致指数跌至1000点附近。而当2005年7月22日沪指出现115.1亿元的成交额,较前一日的51亿元增加了126%。随后,市场逐步放量后,股市才真正走牛。

    再如2008年11月10日,沪指大涨7.27%,当天的成交额达到了589亿元,是此前不到250亿元成交额的约1.4倍。随后沪指的量能逐步攀升,指数也从1664点涨至2400点,涨幅高达44%。

    如今,A股在12月5日、7日、10日均出现了放量,显然比9月7日状况要好得多。正当投资者犹豫后面量能能否持续放大之际,12月14日沪指大涨,成交额大涨至1177.1亿元,而前一日成交额仅为521.8亿元,昨日沪市成交额环比增125.58%。

    分析人士认为,一轮中级行情的确认标准,应该包括周均线指标的有效“金叉”以及5周均线和10周均线拐头向上。目前,沪指5周均线与10周均线仍存在约30个点的距离,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测算,即使到下周,沪指周线“金叉”也较难出现。

    不过,目前5周均线已经拐头向上,10周均线仍处于横盘状态。只要下周沪指站在2104.93点以上,10周均线也将拐头向上。

    “订悦2013”—— 《每日经济新闻》大征订活动,订报有礼。http://www.nbd.com.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现货指数发力暴涨 股指多空分歧急剧放大

    下一篇

    郑眼看盘:传闻引爆A股 利好兑现可先退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