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赵陈婷 发自北京
1997年进军内地零售业市场,开设多家连锁便利店的香港上市企业--中国金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金投”) 已经离零售业越来越远。
日前,中金投方面宣布变现零售业务投资,向摩根士丹利的直接投资基金出售其持有的北京港佳好邻居连锁便利店72%权益。
据了解,本次交易,中金投可回收现金超过1亿元人民币,及约5370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中金投宣布出售好邻居便利店股份的时间节点上,整体不景气的中国零售市场上,不少便利店企业正在经历一波关店潮。
彻底抛弃零售?
有报道称,对于本次交易,中金投方面给出的理由是,便利店业务属于集团非核心业务,无法为股东带来可观的回报。交易完成后,未来该公司持有资产将全面集中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业务。
据该公司管理层介绍,北京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旺盛,成长空间巨大,中国金融投资管理将更加聚焦管理资源和资金,继续扩大业务,成为区域的领导品牌。
不过,早几年,中金投对于零售业务的态度并非如此。
当时还叫港佳控股集团的中金投自1997年以来全面进行大陆流通领域和零售业各种业态的投资,除了在北京投资专业经营便利店的企业,中金投还将手伸向了华联吉买盛。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996年的华联吉买盛,最初由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口港佳贸易有限公司各出资4000万元组建。之后,上海华润万佳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华联集团和港佳贸易各持有的10%股权后,华联吉买盛的股权结构变为华联集团、港佳贸易和华润万佳分别持有40%、40%和20%。
此后,华联集团有限公司与一百、友谊、物贸三家商贸集团重组为百联集团,港佳控股通过全资附属公司持有吉买盛40%股份,成为与百联集团并列的第一大股东。2007年,港佳控股在整体收购华润万佳在华联吉买盛的全部股份后,持有华联吉买盛60%股权,成为吉买盛的第一大股东。
当时的港佳控股在上海经营18家华联吉买盛连锁超市,在东北地区经营一家连锁超市,而位于北京的便利店约有140家分店,在整个中国零售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
2007年底,港佳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张小林曾表示,计划每年在上海增设2-3家华联吉买盛大型超市,年投资额约6000至9000万元人民币,而位于北京的连锁便利店每年拟增设30至40家分店。
不过,这一切在2010年年初发生了改变。
2010年3月,港佳控股向联华超市控股股东百联集团出售其所持华联吉买盛60%的股权。港佳控股出售股权所得款项净额约4.41亿元人民币,拟用作增加在北京及其他城市的便利门店数目。
当时的港佳控股表示,上海零售业竞争非常激烈,应投放更多时间及资源,加强在北京的便利店业务及其他业务之市场领导地位。
可2010年的时候,港佳控股的零售业务只剩下在北京市经营170多间便利门店。
但对于仅剩下的便利店业务,如今的中金投还是决定要舍弃。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金投透过KPB Marketing成立一间新合营公司以经营便利店业务,其中KPB Marketing持有72%权益,余下28%权益则由集团主席张小林持有。这意味着,在这次出售72%好邻居的权益后,中金投的业务将彻底完成去“零售化”。
便利店生态恶化?
有报道称,近年中金投转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后,取得了高速发展,利益丰厚,现金回报率超过30%,2012年中期股东纯利实现了同比13.8倍的增长。
根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金投的企业营收中,便利连锁店业务的营业额为1.4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1.19亿港元的收入增加了18%,但便利连锁店业务在企业总营业额的占比从85.7%下降至49.2%。而企业的约为183家的门店数比起前几年并没有大幅度的改变。
对于这次便利店业务的出售,北京港佳好邻居连锁便利店副总经理毕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是股东的决定,作为好邻居的管理层不方便发表评论,但这一决定不会对好邻居的布局产生影响。
一份来自Kantar Retail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便利店门店最多的是中石化的易捷便利店,门店数约为500家;北京老牌零售企业物美和京客隆分别以405家和224家的便利店数量排在二三位,而好邻居排名第四。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表示,好邻居和物美、京客隆等超市开设的便利店严格意义上应该算是微型超市,与7-11、罗森等现代便利店存在一定区别。前者更多只是解决了距离上的便利,但相比超市没有价格上的优势,相比现代便利店又没有服务上的优势,所以显得有点尴尬。
而随着7-11在北京开放加盟的提速和另一便利店巨头罗森的进驻北京,北京便利店企业当下的日子并不好过。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高博轩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7-11等便利店开始加速布局北京市场并开放加盟,市场竞争渐趋激烈。目前北京便利店市场的发展环境逐渐恶化,在商业地产、通货膨胀的带动下,人工、租金成本节节攀升,给便利店造成了较大的经营压力。
与此同时,罗森、好德和可的等便利店近日也被曝光关闭调整一批门店,引发业内对于便利店关店潮的担忧。
“尽管便利店积极扩张、努力改善经营管理,但在行业景气低迷的大环境下,生存艰难是普遍的现状。便利店不堪成本重负,营收又无法有效提升,业绩亏损而关店的现象比比皆是。”高博轩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