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双十一”网络狂吸金 大促为何遭遇“三宗罪”?

    新华网 2012-11-12 16:56

    盛宴的背后,购物体验不佳、商品“临阵下架”、特价商品“躲猫猫”、先提价后降价,大促的消费体验却让消费者难言满意。

    促销“狂欢”背后“三宗罪”

    网购的盛宴背后,是一地鸡毛。购物体验不佳,或许还可以归罪于流量,当季产品“临阵下架”,过季产品顶着上;特价商品“躲猫猫”,零点瞬间“秒杀”,回头又“起死回生”;节前提高原价,做到“一个月内最便宜”,但实际支付价格却高于之前的“活动价”,这“三宗罪”却让消费者如鲠在喉。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上海白领李颖对网购遭遇颇为不满。她告诉记者,自己看中了一款某旗舰店承诺将成为“对折包邮”商品的袜子,计划在12日凌晨拍下来。“我怕网店下架,特地在11点50分还刷新了一次,提前把商品放到了购物车,熬到12点刷新后,这双库存几百件、并非‘秒杀’活动的商品居然就不见了,收藏的链接一直显示为错误。”

    事实上,在不少声称全场5折的服装类旗舰店里,为了避免被消费者发现“临阵下架”,包括ONLY、VERO MODA等品牌在内的旗舰店,其当季的产品甚至早在11日前的一周开始已经陆陆续续下架,取而代之的是去年开始长期在“特卖”“对折”的老款。

    瞬间“秒杀”而空的产品,居然隔几个小时后“胡汉三又回来了”。上海白领郁林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某旗舰店推出的某款化妆水,限量450件,到11日0时00分的时候瞬间变成了100来件,不到2分钟就显示该商品已下架。结果今天中午起来一看,购物车里的化妆水‘起死回生’,一样是对折,库存显示还有160多件。既然不是真‘秒杀’,又何必用这样的噱头呢?”

    先提价,再打折,也是网民质疑大促的重要原因。比如,某饰品旗舰店的一款水晶吊坠项链,“双十一”的促销价是79.90元,但其用户评价却显示这款产品不仅在“聚划算”“淘金币”等活动时的价格低得多,旗舰店自己举行的活动价此前也只要69元。

    上一篇

    大饼诱人 国际奢侈品企业加码中国市场

    下一篇

    人社部副部长: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影响开始显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