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起点、高基数之上,“九连增”是如何实现的?在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情况下,在成本上升和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粮食连年增产的支撑是什么?
农业部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作为全年粮食生产重头戏的秋粮,截至10月25日已收获10.1亿亩,完成种植面积的86.4%。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丰收已成定局。加上夏粮和早稻,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粮食“九连增”将为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转变国内经济结构提供强劲支撑。
在高起点、高基数之上,“九连增”是如何实现的?在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情况下,在成本上升和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粮食连年增产的支撑是什么?
政策发力——农业补贴政策新调整,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国家补贴0.14元
走基层:金秋时节,黑龙江省大庆市种粮大户刘宏伟的2000亩玉米喜获丰收。“每亩能增收500多元,离不开国家的好政策。除了种粮补贴,膜下滴灌技术也能享受市、县补贴,增产效果‘杠杠的’。”
“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是关键。”韩长赋表示。在去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的高起点上,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增加“三农”支出,预算达到12287亿元,同比增长17.9%。去年秋冬播前,中央财政首次提前拨付农业“四补贴”及高产创建资金1300多亿元,支持农民购买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并再次提高和及早公布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涨幅0.07—0.09元。2月2日,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公布,每斤提高0.12—0.18元,这是我国自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总体上调幅度最大的一年。
按农业“四补贴”资金测算,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国家补贴0.14元。随着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更牢,底气更足,效率更高。
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如何让有限的政策资金发挥更大效应?今年中央财政的农业补贴政策做出重大调整,首次大面积集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2月29日,中央财政拨付10.4亿元,对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南方早稻集中育秧和冬小麦主产区实施“一喷三防”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给予补助;4月初,中央财政再次拨付22.75亿元,对东北地区抗旱“坐水种”、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西南干旱地区玉米覆膜、“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给予补助。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今年重大技术推广补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联地补贴”向“联技补贴”转变,解决了技术落地、技术到位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内蒙古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一位农户说,往年只能“坐水种”40多亩,今年旱情更重,但因为有了补助资金支持,家里90亩地全部种上了玉米,实现了一播全苗。
在中央财政补贴政策的带动下,“一喷三防”补助帮助小麦主产区减少产量损失90多亿斤;集中育秧补助让南方早稻产区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20多万亩。从补面积到补技术,政策导向的调整,有力保障了全年粮食季季增产。
科技支撑——将专家产量变为农民产量,单产贡献率超过65%
走基层:金秋时节,江苏农垦新洋农场的万亩稻田一片金黄,一台红色的大型联合式收割机伸开7米多宽的手臂,轻松地驰骋在稻田里。“新洋农场去年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这种收割机一天能收500亩水稻,可以说是收割机中的‘航母’。”新洋农场党委书记王立新自豪地介绍说,农业机械化与科技增产措施相结合,新洋农场今年的水稻预计每亩比去年增产60斤。
科技,正日益成为粮食生产突破资源约束、实现稳定增产的基础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强调要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完善机制体制,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如何将专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农业部以高产创建为平台,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率先推广适播对路品种、落实抗灾增产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实现机制体制创新,用鲜活的教材让农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学会了增产的技术,被农民誉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黑板的教室、没有铃声的课堂”。今年,全国仅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就达到2400个,比上年增加850个,示范片平均亩产450—500公斤,比全国小麦平均单产高30%以上。
粮食“九连增”,单产贡献率超过65%。良种搭配良法,充分发挥增产潜力。今年年初,农业部推介发布了160个主导品种和100项主推技术,并组织专家分地区、分作物、分农时提出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和技术人员科学种粮。从深松整地到适期播种,从肥水运筹到病虫防控和统防统治,全年10多个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构成了一套完整而清晰的粮食高产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