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这个时候天量逆回购,除了对冲了本周逆回购到期资金外,也为防止双节来临,资金供应出现紧张的情况发生。
25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了两期逆回购操作,规模总计2900亿元,创下了央行有史以来最大逆回购规模。之后,27日上午,央行再次进行了500亿元14天期和13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
至此,鉴于本周逆回购到期规模为1070亿元,减去20亿元央票到期以及共计4700亿元的逆回购投放,公开市场实现资金净投放3650亿元。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是受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市场资金面呈现趋紧之势,二是受本周逆回购到期数量较大的影响,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利率跳空高开,资金价格走高,反映出资金呈现偏紧状态。
央行在这个时候天量逆回购,除了对冲了本周逆回购到期资金外,也为防止双节来临,资金供应出现紧张的情况发生。
然而,笔者认为,央行更有可能是,出于应对国际货币政策工具走向的考虑。近期,全球其他经济体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已先后出台了货币宽松的相关政策,全球经济体新一轮“放水”行动正在展开。
无论是美国的QE3,还是欧洲的OMT以及日本的QE8,都在置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于两难选择之境地。全球市场放松货币,特别是美国“放水”美元,本来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国。
中国如果跟随其放松货币,那么,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货币洪水,最终推高通胀和资产价格。如果不跟随其“放水”货币,那么,必将导致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出口遭受更大打击,对正在放缓的经济增长,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中国通胀抬头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手段贸然启动,都不是最佳选择。那么,如何应对外围市场大肆“放水”货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呢?中国货币政策工具该如何选择?中国在降准、降息都受制约情况下,有没有更为合适的应对之策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就是央行采取的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规模的逆回购。
逆回购与降准、降息相比,其特点是,短、平、快,即:期限短、平稳、操作快捷方便,收放自如、灵活,市场见效快、反应快。中国央行的逆回购与欧、美、日的量化宽松,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即通过在市场购买有价证券,释放流动性的行为。
只要操作好,从市场流动性来说,逆回购的威力并不亚于降准、降息,比如:25日当天,逆回购释放2900亿元流动性,就相当于降准0.5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其短、平、快的特点,对市场冲击又不那么大,央行又很容易操作把控。唯一一点不利因素是,央行操作频繁,工作量大而已。央行有史以来最大逆回购,或预示了中国式量化宽松正式启动。
央行创下有史以来最大逆回购规模,说明降准、降息操作更加渐行渐远了。一方面,缓解了市场短暂性资金面紧张状况。在央行逆回购操作之后,资金融出已明显增多,资金利率已开始回落;另一方面,对低迷的股市应该是一个利好。25日,在证监会重启IPO大利空影响下,沪指仅下跌0.19%,坚守住了2000点整数关口,27日则大涨了52.15点,收于2056.32点,这与央行及时出手天量逆回购不无关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