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理财基金现收益期限倒挂“怪象”基金经理:建仓时点决定一切

    2012-09-28 00:36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徐皓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徐皓 发自上海

    随着理财型基金扩容,不同期限的产品鱼贯而出,从7天、1个月到半年,不一而足。按照此前银行、信托理财产品的惯例,收益率往往和产品期限呈正比,期限越长的产品收益率也越高。然而在理财型基金中,这一惯例却被打破,三月期的产品可能收益率比不上一月期的收益率。这使得投资者很难通过控制投资期限来获取相应的回报。

    对此问题,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决定收益率高低的因素更多取决于产品建仓时点。

    短期产品收益率更高

    如今理财型基金几乎以 “周”为单位抢占了各个档期,从7天、14天、21天、28天到1个月、2个月、3月的产品纷纷面世。

    按照常理,期限不同的产品除了资金流动性不同外,收益率更是划定其差异的主要区别。然而基金理财产品的出现却挑战了“牺牲流动性,提高收益率”这一投资定律。通过对多家基金公司不同期限产品的对比发现,理财基金期限与收益率“倒挂”的现象极为普遍。

    以汇添富基金目前旗下运作的三款理财产品最近一个运作期的年化收益率为例,汇添富理财30天A为3.15%,然而运作期限长一倍的汇添富理财60天A的则为2.974%,尚低于前者。此外另一款短期产品汇添富理财14天A年化收益率为2.634%,虽略低于60天产品,但相差不大。而此前,14天产品的收益率也曾一度比肩60天产品收益率。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华安基金和光大保德信基金旗下多只短期理财产品同样如此。以经历了完整运作期的华安月月鑫A与华安双月鑫A来看,一个月期产品上期年化收益率3.25%超过两月期产品3.176%的收益率。

    此外,近期发行了超短期产品的工银瑞信和南方基金,旗下产品收益率也并不逊于长期限产品。工银瑞信7天理财产品近两个运作期年化收益率分别达到3.147%和3.177%。

    建仓时点决定收益

    目前理财基金这种收益率与期限脱钩的现象可谓是不正常的。按照固定收益类品种的常规投资逻辑,组合剩余期限越长,提供的收益率也应该越高。否则投资者则没有必要牺牲资金流动性去换取一个相等,甚至更低的收益率水平。

    某理财基金的基金经理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也颇为无奈,并且很难通过投资策略的调整来改善。

    短期理财基金资产由于大部分投资于协议存款,因此产品收益率往往与建仓时点存款利率水平相关。而今年以来市场又是处于一个降息通道之中,“踩时点”对于收益率的决定因素更大。

    另外,因为与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整体“资金池”运作的模式不同,基金理财产品是按照单个独立的资产组合进行运作和核算。毫无疑问,基金产品这种模式更加规范,风险性更小,但同时也无法通过期限错配或注入风险资产的方法来重新分配收益。

    不过,汇添富基金副总经理雷继明表示,这是一个暂时出现的情况,是利率市场化中出现的现象。从长期角度看,在利率水平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长期限产品收益率将跑赢短期限。

    毫无疑问,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未来投资实践中仍需观察。因为在货币政策保持不变的近两个多月中,期限与收益倒挂的情况仍在上演。

    上述基金经理表示,从投资者端把握申购的时点可能更容易获得相对好的收益,例如在季末、岁末,资金面比较紧张的时点,收益率会相对较高。

    ·市场观察

    理财基金“占领”银行渠道“填空”进行时

    上周,汇添富基金上报了今年第6只理财产品,这是一只21天期限的产品。该产品与之前14天、28天的产品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托管行不同。此次汇添富选择了中国银行作为托管行,至此汇添富6只理财产品分别“铺满”五大行渠道。

    与汇添富类似的是,在理财基金方面,基金公司更多的是从布局渠道而非从布局产品线出发。第一批多在工行、建行,接下来托管在农行、中行的产品密集上报,随着大行产品逐渐拥堵,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也陆续有产品上报。因此,虽然收益率相差不大,但产品仍在一只接一只地发。而后期申报产品的基金公司也尽量 “钻空子”——在不同的渠道间寻找空缺期限的产品填上。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如果按照各个渠道对应的不同期限产品进行排序,目前空余位置已所剩无几,尤其在四大行。而其中又以工行渠道最为拥堵,已发行加上报的理财产品已经多达13只,其中7天和14天的档期各有3只产品。

    不少基金公司销售人士为频频发行的理财基金感到苦不堪言,因为此类基金需要不断持续营销。而随着产品愈发拥挤,一些银行渠道也逐渐过剩。

    记者了解到,一些基金公司在研究之后,甚至退出了理财基金产品的竞争。某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认为,理财产品可能就是一种过渡型产品,从美国市场多年经验来看,最终生存下来的产品并没有理财基金,“这只是利率市场化过程当中的一个过渡型产品,终极的产品就是货币基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地图频出错被指退步 苹果弃“歌”成不明智选择?

    下一篇

    奢侈品类QDII成弱市亮点 基金经理仍看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