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人民日报 2012-09-27 10:19

    蔬菜和水果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

    近些年,“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的说法引起人们关注,一些商家还推出了号称具有排酸功效的保健食品。“酸性体质”是否引发疾病?“酸碱体质”的说法科学吗?食物能否影响人体的酸碱度?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就此采访了医学专家及营养学家。

    疑问一:“酸性体质”容易致病吗?

    【回应】 “酸性体质”并非生病原因而是结果。“酸性体质导致肿瘤”是吓唬人

    有网文称,中国70%的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影响,体液pH值在7.35以下,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是“酸性体质”。“酸性体质”的人容易患严重疾病甚至癌症。这种说法对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体有多种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还有分泌的各种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这些液体的酸碱度不同,通常用pH值来衡量。如血液的pH值应该处于7.35—7.45的弱碱状态,低于7.35会引起酸中毒,出现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高于7.45会引起碱中毒,出现肌肉痉挛或心脏问题。

    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高凌,以及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何小华都认为,“酸性体质”导致疾病的说法颠倒了因果关系。实际上,不是“酸性体质”导致疾病,而是患有某种疾病或服了某些药物会导致酸中毒这一结果。

    武汉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教授陈瑞表示,导致身体酸度升高的疾病包括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消化系统疾病如严重腹泻,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这些疾病因为严重影响机体代谢,或者导致代谢终产物排泄障碍,从而导致身体酸度升高。

    医学博士、广州阳普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冠华认为,“‘大多数人是酸性体质’的观点是错误的”,多数人通常都在正常状态,只有极少数人由于病变导致酸碱度失衡。

    “‘酸性体质’理论经常靠‘酸性体质导致肿瘤’来吓唬人,但是医学上并没有人体酸碱性和肿瘤诱因有关的说法。”四川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生导师李云说,“酸性体质”理论将因果互换了,事实上,并不是“酸性体质”诱发了肿瘤,而是肿瘤的生长会导致实体瘤周边的微环境变酸。

    疑问二:“酸碱体质”说法科学吗?

    【回应】 中医、西医都没有“酸碱体质”概念

    何小华救治过不少“酸中毒”病人。他认为“酸碱体质”理论是个伪命题,人的酸碱度主要是指体液,不同体液有不同的酸碱值,如血液偏碱性,而胃液呈酸性。因此,将人类体质简单地划分为“酸性”、“碱性”不科学。

    “所谓‘酸碱体质’纯属无稽之谈。”高凌向记者介绍,人体有强大的缓冲系统,如果摄入酸性过多,机体会产生大量碱性成分以缓冲酸性的侵袭并将其中和,反之亦然。即使这些缓冲机制在过量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冲击下被消耗,肺部还可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减少血液中的酸性成分,肾脏也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内的酸性物质,从而维持酸碱度的稳定。

    李云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都表示,医学理论中并不存在“酸碱体质”或与之类似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是否存在“酸碱体质”一说呢?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副主任章升懋告诉记者,中医学理论中不存在“酸碱体质”的概念。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宋恩峰认为,“严格意义上说,中医不存在酸碱概念”,中医体质学主要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确定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具体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型肥瘦分类法等,并无“酸碱体质”一说。

    “并不是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偏碱性才好。”四川华西医院营养科主任胡雯介绍说,“健康皮肤的pH值应该是呈弱酸性,因为处于弱酸性的皮肤不容易滋生细菌。”

    网络上流行的“酸碱体质”检测方法是:用pH试纸测试尿液或口腔酸碱度,从而判断身体酸碱度。李云指出,这种方法不科学,人体酸碱度需通过抽血检查多项生化指标来判断。

    疑问三:食物会影响身体酸碱度吗?

    【回应】 影响微乎其微,人体可自行调节平衡,不要一味追求碱性食物

    有网友称,谷类、肉类、蛋类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致“酸性体质”,引发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应远离酸性食物,多吃碱性食物。也有保健品营销宣传说,应有意识地服用“排酸”保健品和“碱性”营养剂等。

    食物有酸碱之分吗?

    “在食物的化学研究中,食物可以根据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与食物在体内代谢产物的性质是不同的,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不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余的几种矿物元素决定。”胡雯说。

    食物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度吗?

    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蔡红琳认为,“食物都有一定的酸碱度,但仅仅通过食物很难直接较大幅度地影响人体体液酸碱度。”肉类、乳制品类、谷类等酸性食物被消化分解后,在人体内留下氯、硫、磷等酸性元素;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被消化分解后,在人体内会留下钠、钾、钙、镁、铁等碱性矿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很快被机体的缓冲系统改变,从而使机体体液维持在正常范围。”

    高凌指出,胃液是pH值为1—2的强酸,而胰液是pH值高达8.8的强碱,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进入肠道后又会被碱性物质中和成碱性。食物经过消化道后,其成分中的酸碱性基本消失,食物分解产生的酸碱性代谢物最多能影响尿液的酸碱度,不会对其他部位的pH值造成影响。他表示,一些药物的确能改变胃肠道、泌尿系统等局部的酸碱度,比如,质子泵抑制剂能抑制胃酸分泌、治疗胃溃疡,碳酸氢钠苏打水能改变痛风病人尿液的酸碱性,使尿酸结晶不易在肾脏沉积,但这些药物并不会导致血液和组织中酸碱度的变化。

    何小华说,我们提倡多吃青菜、豆腐、水果等碱性食物,其实是需要其中的维生素、粗纤维等营养成分,而不是要获取“碱”成分。

    胡雯也强调,蔬菜和水果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

    “酸碱体质”理论还认为,“酸性体质”的人要补充“排酸”产品以达到“酸碱平衡”。对此,湖北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胡运莲认为,一些宣传可以排酸的“新型保健品”外包装上没有“国食健字”,不属于正规销售渠道,消费者不应盲目购买食用。

    四川华西医院公共营养师李建告诉记者,“酸碱体质”理论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某些商家为了推销保健品、药品而制造噱头,加上“酸碱平衡”迎合了部分人对待饮食和健康的某种心理,于是便俨然成为一条流行的“医学常识”。

    “食物应讲求多样化、荤素搭配、平衡膳食。各类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相互不可替代。一味追求碱性食物、摒弃酸性食物,并不科学。”李云说。

    “人们想远离疾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追求健康之道的过程中,需‘不畏浮云遮望眼’。”高凌表示,在各种不实言论猖獗的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尊重医学,科学养生。均衡的膳食而非在意其所谓的“酸碱性”,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的运动和积极的心态才是身体健康的有力保证。 

    上一篇

    沪指盘中失守 拿什么拯救A股?

    下一篇

    国土部:防止高价地扰乱市场预期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