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和“十一”黄金周即将来临。那些原本认为旅游类上市公司将迎来利好的投资者失望了,因为突袭而至的景区降价潮,让景区迎来游客高峰的预期转变为景区业绩下滑,由此导致这几日旅游类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即便是昨日水泥、煤炭、铁路基建等大盘股强劲反弹,旅游股表现仍然不佳,黄山旅游(600054)、峨眉山A、丽江旅游(002033)、桂林旅游(000978)等老牌旅游股均以绿盘报收。
有不少券商的研究报告认为,这次景区降价潮,涉及的主要是一些不知名的地区性景区,大多为二三线景区。上市公司聚集的一线景区受影响较小,而且从中长期来看,旅游景区的非门票业务,比如酒店餐饮、娱乐、零售、索道、旅游地产等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一线景区由于自然风光的稀缺性,门票该涨价的还得涨。而且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中产阶级数量的增加,旅游景区的消费将由单独的观光向休闲式旅游转变,消费升级将贯穿旅游消费的整个过程。一旦旅游进入大众化消费,旅游行业的增长速度和空间都将异常惊人。
还有观点认为,一线景区未来提价,有助于调节客流,缓解景区拥挤不堪的状况,并且可将提价带来的收入用于景区扩张或非门票业务的拓展;此次部分景区降价,更多是为了缓解国内物价高的舆论压力,属于临时性措施。
综上所述,多数机构的观点是,此次景区降价潮对旅游类上市公司影响甚微,属于中性。
实际上,由于社会制度成本过高,比如税负过重、行政审批繁琐等,国内景区门票偏高已成不争事实,甚至超过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很多旅游景点门票动辄就是两三百块,景区内的不同游乐项目还要另外收费。加上这些林林总总的“票中票”,一些大一点的景区,门票花费就得四五百元。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旅游景点,高价门票把很多普通消费者都挡在了门外。
从制度根源来说,目前景区的运作尚未建立起真正的市场化机制,行政之手干预较多,由此造成旅游景点门票价过高,非门票收入占比较小。而一旦舆论对高价门票怨声载道,行政之手又通过降价来平息舆论压力,这是典型的非市场化色彩。上市的旅游公司本来应该是建立在市场化运作机制之上的,景区门票价格涨还是跌,应该是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一纸行政化命令。
落到A股,景区门票降价对旅游类上市公司仅仅影响短期业绩?重要的是,通过景区降价潮这一事件,反衬出了国内旅游类上市公司目前所处的制度环境。如果一个行业动辄由行政命令来决定涨价与否,而且制度成本高企,这样的行业也就丧失了定价权这个护城河,更丧失了上市公司运行的市场化根基。无论如何,对于这样的标的,投资者似乎不能过于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