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股市反映的是整个市场的心理预期,而谈及心理学,人们又往往无法回避三个影响比较大的定律:墨菲定律、贝勃定律和杜利奥定律。所谓墨菲定律,通俗地说就是指,如果事情可能变坏,不管可能性有多小,都会发生;贝勃定律表明的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其来说就变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小刺激;杜利奥定律被视为与墨菲定律相反的一个定律,即乐观是成功的基石。
若仔细考究股市的运行轨迹会发现,指数的起起伏伏,其实就包涵在这三大定律之中。在过去的“疯牛”中,被反复提及的墨菲定律已成为现实;如今的股市则在经受贝勃定律的反复折磨;当然市场不可能永远沉沦下去,杜利奥定律最终还会发生作用。但分析人士认为,乐观预期形成之前还有一些关键的事情需要去做。
“贝勃定律”笼罩市场
在2009-2010年中小板指数一骑绝尘的时候,市场上就开始担心中小盘股的业绩无法支撑股价的上涨,指数迟早会要下跌,于是股市里有了“墨菲定律”一说。如今来看,这种预言变成了现实,无论是业绩走势,还是股价走势都表明,人们当初的担心不无道理。而在墨菲定律激情上演之后,另一个定律——贝勃定律也逐步登上了舞台。
首先,从市场自身运行的轨迹来看,每次反弹的力度越来越小。今年的第一波反弹,上证指数反弹幅度为16.23%;第二波反弹,上证指数上涨9.4%;第三波像样的反弹直到9月初才发生,涨幅不足5%。若综观这几年的市场反弹来看,2009年的反弹最为强劲,2010年也有一波颇为可观的反弹行情,2011年的反弹则明显较弱,2012年年初虽有反弹,但做多动能也比不上2011年初。从成交量能来看,这几年市场的成交量也明显处于萎缩态势,可以说每次反弹都比前一次要弱。
其次,从股市上涨背后的驱动因素来看,2009年的反弹是因国内四万亿刺激和全球货币宽松的背景而起,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第一次全球性经济刺激措施,故而引发了股市的全面反弹。这个时间段,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涨幅都很大;2010年下半年A股的反弹则在较大程度上与美国的QE2有关,当时行情的典型特点是“煤飞色舞”,但这一年的反弹明显比2009年要弱;2011年国内处于紧缩阶段,国际也没有明显的货币宽松;今年9月,美国启动QE3,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外围市场有所反弹,但反弹力度也比之前差了不少,而国内市场则仅仅出现了一波小幅反弹,之后指数再创新低。
目前来看,指数的运行轨迹似乎正遵循着“贝勃定律”所描述的特点。分析人士认为,股市是对经济的预期反映,但从A股的表现来看,除了对经济前景不乐观外,恐怕还包括一些对制度的悲观预期。而要扭转这些预期,需要一些充满智慧的顶层设计。
三招重塑杜利奥定律
应该说,目前对市场起作用的还是贝勃定律,但市场难道就此沉沦下去了吗?究竟偏向乐观的杜利奥定律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成立,何时才能在这个市场上发生作用。目前,市场普遍认为,至少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改变市场的做空机制,二是打破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障碍,三是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预期。
从目前市场的交易机制来看,表面上并没有多大的缺陷,但从股指期货市场来看,却存在一个较大的漏洞,即机构套保资金几乎只能做空,这个漏洞导致整个市场的空头力量过大。在整个市场的博弈过程当中,股票市场的融券规模太小,机构绝大部分时间和资金只能做多,这样一来,在期指市场若想套保就只能做空。有期货业从业人士表示,目前整个股指期货市场最大的空头就是机构。这样一来,股指上涨受到明显压制,此外很多游资也看准了这一点,一旦股指达到一定高位,就大举押宝做空,因为做空在博弈上处于占优策略。股票要上涨,首先要改变的是这种局面,若不改变,牛市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众所周知,股票的走向本质上是对经济预期的反映。如今A股市场走成这样,除了交易机制的问题外,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要改变这种预期,必须要打破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制度障碍。记者最近在经济学者巴曙松的微博上看到,有人说,发展光伏新能源方向是对的,原偏向出口,现在海外市场动荡,本可转向本土市场,但民营光伏发电企业无法单独并网上网,需找一大央企合作才行,这明显制约了经济的活力。其实这只是个案,如果不改变这种体制,无法激活民间资本的活力,经济前景也难言乐观。
从市场的资金源头来看,掌握这个市场话语权的是这个社会的精英集团,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资金。然而,从这个群体的动向来看,没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来吸引他们投资股市,这个群体目前更热衷于移民,有闲钱也是投资固定收益产品。有人表示,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从世界范围来看,转型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国家,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更加需要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