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低复新低 底部何处寻?

    2012-09-22 00:59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笛    

    每经记者 赵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新低复新低,两千不是底。不闻救市声,股民常叹息。

    “一阳指”后遭遇“九阴真经”,仅仅9天,沪指再次创出新低,无限逼近2000点,A股或许将历史上第三次跌破2000点,重新步入“1时代”。跌势汹汹,投资者何处去寻政策底和市场底?

    哪些因素将促成政策底或市场底形成?假如这些信号出现,大胆抄底的机会是否已经到来?

    股指又创新低 股民望眼欲穿盼救市

    跌破2000点,似乎已成“板上钉钉”的事情。2008年的大熊市,市场还能期望政策救市;2012年这场危机,投资者对救市政策近乎麻木。

    A股有史以来首次无助地独自面对,默默地寻找着底部。

    暴跌后未闻救市声

    2012年9月17日,沪指下跌2.14%,一举跌穿5日、10日、20日、30日均线。由于收盘点位2078点距离9月7日 “一阳指”的开盘价2062.99点仅高出0.7%,且“一阳指”已被吞没了三分之二,再次创新低似乎已无法避免。

    正如国信证券分析师闫莉所言,2080点是9月7日大涨后调整的底线。如今,2080点已告失守,这说明主力资金根本就不看好“一阳指”能够带来大级别的反弹行情,主力资金已经悄然在高位出货。

    面对沪指将再次创新低,投资者翘首以盼政策救市之声,然而,各方都保持静默。

    2012年9月20日,当沪指再次下跌2.08%,2023点的最低点已经刷新了本轮调整以来的新低。

    9月21日,沪指盘中最低点跌至2018.26点,在下行空间再次被打开之际,投资者再次竖起耳朵,期盼能听到一丝救市的声音,但四周仍是静默。

    下跌空间不小

    从过去的经验看,若单日暴涨后股市在随后的调整中继续创出新低,后市的下跌往往还有不小的空间。

    比如,2002年6月24日,沪指暴涨9.25%,在这一暴涨的前收盘价被跌穿后,股市又下跌了约15%;2008年4月24日,沪指暴涨9.29%,在该大涨前的低点2990点被跌破后,沪指一个月内下跌了12%,四个月内下跌了42%;2008年9月19日,沪指暴涨9.45%,但最终该大涨前的低点1802点还是被跌破,股指来到1664点,跌幅达7.6%。

    如今,沪指只是刚刚跌破前期2029点低点,按照上述三次经验来看,沪指至少还要下跌近8%,即跌破1900点。

    “一阳指”或并非政策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A股单日暴涨往往都与政策利好有关。比如,2008年4月24日沪指暴涨9.29%,源于印花税下降;2008年9月19日沪指暴涨9.45%,源于汇金增持等三大利好。

    9月7日的那次大涨,实际上也与政策有关。

    9月5日~6日,发改委批复25个城轨规划、13个公路建设、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航道项目,投资规模超万亿。在此背景下,9月7日的股市高开高走,大幅上扬。

    一时间,市场将9月7日的2029点看作是政策底。

    然而,随着“一阳指”快速被吞没,股指创出新低。2029点的政策底似乎已经靠不住了。

    根据历史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两条规律:首先,如果只是单纯的救市政策,比如降印花税、增持什么的,那么股市还会创出新低。

    比如,2008年4月24日、2008年9月19日的单日暴涨后都创出新低。

    其次,如果政策利好是覆盖面广、具有深层次意义的,那么就可以认为是政策底构成,之后的股市很难创出新低。

    比如2005年6月6日的998点作为政策底是因为制度性红利——“股改”,其意义深远。那么2005年7月12日的1004点就是市场底——调整未创新低,市场底高于政策底。

    再比如在1664点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之后股市调整到1814点,并未创出新低。

    如今,股指又创出新低,那么“一阳指”前2029点就并非政策底了。

    政策底的三大条件

    如果2029点不是政策底,那么A股的政策底又在哪里?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要么政策效仿4万亿和QE3来个大手笔;要么管理层对股市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如2005年的“股改”,否则要想见到政策底,着实不容易。

    投资:跟着海外一起疯?

    释放投资的效力已经通过9月7日的大涨得以充分展示。关键是,发改委通过网站公布的万亿投资,无论从级别还是规模上都远不如当年的4万亿,这便是股市难以像2008年底那样见到大底的原因。

    如今,欧洲、美国、日本都释放了流动性,中国还坐得住吗?

    9月6日,欧洲率先推出了救市计划。欧洲央行理事会决定执行 “直接货币交易计划”,从欧元区二级市场购买主权债券。购买对象主要为到期期限在3年以内的国债。新国债购买计划的规模不设上限,欧洲央行不享受优先地位,并且将回收该计划产生的流动性。

    该消息公布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国债收益率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欧元也触发大幅反弹,其他风险货币也有不同程度反弹,市场基本对欧洲央行的救市政策表示认可。

    一个星期之后,9月13日,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正式推出量化宽松政策QE3。美联储将从9月15号开始启动新一轮采购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计划,每月采购额度将为400亿美元,且未明确购买计划的时限,美联储表示将维持该政策直至经济复苏。

    在上周美国推出QE3之后,9月19日日本央行决定扩大其资产购买计划(AssetPurchaseProgram,日本版的QE)10万亿日元,购买资产总额增至55万亿日元。本次变更后,日本QE的资产购买部分上限从45万亿日元提升至55万亿日元,其中包括将短期国债和中长期国债的购买上限各提高5万亿日元(相比较,日本2011年国债存量为906万亿日元)。新增加的部分将在2013年完成。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欧洲、美国、日本的救市措施有所不同,但共同的大背景都是经济不景气。

    欧洲的债务危机自然不必多说,美国则面临经济复苏乏力,就业市场持续低迷等问题。日本的情况则是国内经济的持续停滞甚至衰退。与此同时,上述三个国家或地区都认为,通胀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敢放手去干。

    实际上,PMI连续多月处于枯荣线之下的中国经济,同样面临持续下行的压力。货币放松也是市场一直期待的救市政策。然而,管理层一直担心通胀。而如今,2%的通胀(CPI)水平并未超出管理层能够容忍的范围。经济下行与通胀压力孰轻孰重,再明了不过。

    没有更多的刺激政策,谁也无法预料国内经济复苏之路会有多么缓慢,谁也无法料到股市下跌的空间会有多么大。

    虽然,国内政策效仿欧美日那样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关注的是,若再次出现巨额投资的消息,或突然出现货币政策放松的消息,股指便会再次像9月7日一样来一次“一阳指”,而此时便是政策底形成之时。

    IPO:大刀阔斧改革何其难?

    由于连连曝出类似新大地、三奥股份这样的涉嫌IPO造假上市,监管层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实际上,在没有官方正式文件的情况下,自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2012年第64次会议于2012年7月31日结束后,新的发审会就没有再召开过。

    与此同时,据预披露数据显示,在2012年7月16日披露最后一批创业板公司招股书后,至今已有两个月未有新的创业板公司IPO招股书申报稿披露。虽然中小板还有招股书在披露,但都只是“补充预披露”。

    IPO的增量实际上已经停了,但IPO的存量上市却没有停止。9月份以来,有10只股票上市,本周有4只股票挂牌交易。不过,发行速度是明显减缓了。

    一切的迹象都说明,IPO制度在酝酿一次大改革。

    目前,管理层对IPO的改革更多的局限于价格方面,而不是供给方面。

    有市场消息称,洛阳钼业承销商安信证券原本根据申购情况拟定价6元/股发行,但最终被调成了3元/股;发行股份也从5.42亿缩水成2亿。原本是年内第3大IPO计划募资超36亿,最后只募集了6亿。

    显然,上述“监管”调整的是价格,限制的是个股的规模。但用监管个股的方法指挥整个IPO机制是无法奏效的。

    经济学家华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股市面临的问题是中小股价格高估、大盘股被低估,造成供求不平衡。控制IPO的价格甚至限制首日的涨幅并无大用,怎么让市场机制来平衡供求关系才是关键。

    华生建议,解决此方面有两个途径:一是休克疗法,即放弃供给管制,价格掉下来之后自然就没那么多企业想要上市了。不过此方面无论监管层、还是市场可能都承受不了;二是抬高上市门槛,达到要求的可以直接上市、不用跑关系审批;大量达不到上市标准的企业应该到场外去交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05年的“股改”解决的是当时股市的主要矛盾,即二级市场供给偏少,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不统一。最终“股改”释放了流动性,大股东也频频注资做强上市公司。在主要矛盾得以解决的情况下,股市也就结束了近5年的大熊市,迎来了长达两年的大牛市。

    如今,股市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二级市场供需失衡,若IPO改革能拿出有效的方法,这将毫无疑问地构成市场的政策底。

    分红:不给“诱饵”如何吸引人?

    连续下跌的股市反映出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量能始终萎缩。这表明投资者参与股市的热情不高。

    目前,沪市单边的成交额长期维持在500亿元左右,这一量能水平与2008年不相上下。不过,这未必就表示“地量见地价”。

    2009年以来,A股扩容之凶猛使得近千只股票得以上市,股市市值大幅扩容。显然,如今的500亿元与2008年不可同日而语,当前的500亿元对应的真实换手率要比2008年低得多。

    如果说股市的下跌使得短线投资者回避市场的话,长线投资显然也无法在A股获得期望的收益。这是因为,A股的分红率依旧很低,不给投资者一个最基本的保底收益,又如何吸引投资者参与股市呢?当9月7日股市大涨,或许大多数投资者想到的不是“反转”,而是又将有多少新股疯狂发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显示,A股自2001年以来共经历了5次分红制度改革。这其中,2008年推出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对分红的指标进一步提高,《决定》要求“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而最近的一次改革是8月16日上交所发布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政策指引(征求意见稿)》。其主要改革包括加强分红方面的信息披露——在此背景下,近段时间以来,不少公司开股东大会审核利润分配规则;此外,给予“高分红”上市公司再融资等方面的“绿色通道”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历史上的五次分红都是“建议式”、“鼓励式”,而不是“强制性”的。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变着法子逃避分红。而有些企业为了融资圈钱而分红,也增加上市公司成本,损害了股东权益。

    2008年的“股改”吸引了大量场外资金进入股市,而如今有没有可能再一次推出制度性红利,吸引场外资金进场呢?或许,分红制度的深入改革是一个足以构建历史大底的方法,市场翘首以盼。

    市场底的四大特征

    即使没有政策底,市场也会用自身的方式寻找市场底。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若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信号——破净股票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中小盘股估值大降、开户数大幅反弹、产业资本增持金额猛升等因素同时出现,市场底也就形成了。

    破净:多少股票破净才见底?

    当股票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这便被称之为“破净”,即PB<1。一般来说,“破净”表示股价被低估。而从历史上看,股票大规模的“破净”也是股市见底的信号之一。

    以998点的前一天 (2005年6月3日)为例,同花顺数据显示,当天“破净”(剔除净资产为负的股票,下同)的股票共有184只。在这些股票中,一汽富维(600742,收盘价15.00元)的市净率仅有0.53;在1664点的前一天(2008年10月27日),当天“破净”的股票有181只。在这些股票中,深天健(000090,收盘价6.33元)的PB最低,只有0.37;

    在2132点的前一天 (2012年1月5日),当天“破净”的股票共有81只。在这些股票中,安阳钢铁(600569,收盘价2.11元)的PB最低,只有0.6;而截至9月20日,当天“破净”的股票共有88只。在这些股票中,鞍钢股份(000898,收盘价3.34元)的PB最低,只有0.49。

    以上数据表明,当前股票的“破净”情况仅比年初多几只,“破净”股数量并没有出现大幅恶化的情况。若与998点、1664点相比当前“破净”股票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此外,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当前“破净”的个股多属于大盘股或成长性极弱的个股,如钢铁、造纸、高速等。而在998点和1664点时,除了上述行业个股以外,也有不少地产股、汽车股、医药股甚至是科技股“破净”。从这点来看,当前股市的悲观情绪并不高。

    估值:小盘股市盈率还要下降

    只有估值足够便宜了,价值投资者才会进场抄底。那么,现在A股的估值足够吸引人吗?

    从主板市场来看,当前的A股便宜得很。

    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截至9月20日,上证A股的市盈率仅为9.79倍,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在2008年的1664点时,这一市盈率为13.61倍,2005年998点时,这一市盈率为15倍。

    沪深300指数方面,当前的市盈率仅为9.09倍,同样是2005年以来的最低值。2008年的最低值高达14倍。

    显然,从沪市主板或沪深300股票来看,当前股市的估值早已创出新低,可谓低得离谱了。

    然而,若从中小盘股的估值看,市场下行的空间仍很大。

    目前,中小板指数的市盈率为30.62倍,较2008年10月的17.15倍、2005年的最低值21.69倍仍高出不少。

    创业板指数方面,当前的市盈率为36.81倍,而今年1月份的市盈率则只有32.72倍。虽然当前的沪指已经创出新低,但创业板指数却仍较年初要高。

    显然,中小盘股的估值仍没有调整到位,这也是导致A股迟迟不能见底的原因之一。

    开户:等待新增开户数反弹

    在新开户方面,自7月2日以来,连续十周新增A股开户数(沪市+深市)一直在10万户之下。9月10日~14日,A股新开户数突破10万,但这一数字远低于上个历史大底前的数字。

    在年初2132点底部前一周(2011年12月26日~2011年12月30日),A股新开账户数:上海分公司为84699户,深圳分公司为78078户,合计为162777户。而在12月初的一周(2011年12月05日~2011年12月09日),新增A股开户数合计只有138961户。

    在1664点前的一周 (2008年10月20日~2008年10月24日),新增A股开户数合计为161056户,而在1664点当周(2008年10月27日~2008年10月31日),新增A股开户数高达194926户。实际上,在管理层推出汇金增持等三大利好前(2008年09月01日~2008年09月05日),新增A股开户数仅为152104户。

    显而易见,随着底部临近,新增A股开户数会出现大幅增加,这表明场外增量资金逐步认可了股指,从而形成羊群效应,推升股市。

    如今,新增A股开户数仅为10万户/周左右,远远低于2132点和1664点前期的水平。这表明,A股暂难获得场外增量资金的看好。而要想出现市场底,市场只有期盼新增开户数快点反弹。

    增持:期待产业资本大举抄底

    早在2008年,大熊市打垮了开放式基金后,产业资本就成为A股的霸主。其表现形式是,产业资本大规模增持,股市见底上涨;产业资本大面积减持,股市见顶下跌。

    比如2008年9月,产业资本增持30.4亿元,这一增持额较6月~8月的21.47亿元、18.71亿元、21.43亿元有了大幅增加。由于9月产业资本减持额环比大幅减少,这导致9月产业资本净减持额仅为7.4亿元,远低于6月~8月的13.43亿元、26.06亿元、20.22亿元。在此背景下,股市在10月28日见底1664点。而10月份的参与资本净减持额更是只有6.95亿元。

    再比如2011年12月,产业资本的增持额为37.05亿元,远高于前两个月20亿元出头的水平。而当月,产业资本减持额为27.93亿元,较11月的78.78亿元大幅减少。在此情况下,当月产业资本出现了净增持,金额为9.12亿元。而在前一个月,产业资本净减持了58.72亿元。在此背景下,2012年1月6日,股市便见底2132点。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1月,产业资本仍为净增持,金额为3.76亿元。

    历史数据表明,当产业资本大举增持,净减持额大举减少之际,持续下跌的股市便在不久后见到市场底,随后展开反弹甚至是反转。

    如今,产业资本的动向尚没有出现积极因素。8月份,产业资本仅增持7.04亿元,较7月份的8.63亿元还要少。而截至9月14日,9月上半月产业资本增持额仅为2.43亿元,减持额达到14.11亿元,较前一个月的15.06亿元已经十分接近。

    显然,产业资本还没有大举抄底。市场底尚未明朗。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流动性释放再掀狂潮 国际金价能否冲击历史新高?

    下一篇

    每日经济新闻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公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