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皓(金融学家)
这次美国推出QE3,再加上欧洲央行也推出无限量购债放水,可以说是“超级放水”。日本央行19日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零至0.1%的实质零利率水平,这是今年4月以来日本央行再次扩大货币宽松措施。在日本央行“紧跟”的同时,包括印度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在内的多家央行均透露了将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倾向。
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下行风险依然严峻,但通胀似有所抬头,实体经济出现“滞胀”特征。在此背景下,QE3带来的外部输入型通胀,将使我国“稳增长、控通胀”等多重政策目标实现难度加大,使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困境。
一般来说,QE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传导主要是通过4个途径来实现,即财富效应、利率渠道、汇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可以说,QE3的推出同样可通过这几条途径来影响国内经济。但是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而且当前中国经济条件与美国差别很大。虽然美国QE3的推出同样会通过流动性、汇率等多条途径来影响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但我们必须关注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
第一,当前中国仍然是一个不完全开放的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这就使得国际市场流动性扩散到中国得有更多的条件。第二,中国政府对QE3的应对方式与思路,如果像2008年那样随风起舞,那么QE3很快就会传染到中国,如果央行根据我国经济周期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的情况 (欧美国家的重点是如何让危机中的经济复苏重新走上增长之路,而中国则面临重大的“去房地产化”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确定货币政策,那么美国政府希望中国央行再次随风起舞,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第三,既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周期与欧美国家有很大不同,那么中国货币政策也不会把重点放在刺激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而以财富效应来推动经济增长上。特别是中央政府明确表示严厉遏制投机性住房需求,就是对QE3最好的回答。
QE3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冲击,但不会如有些人所鼓吹的那样大。现阶段,尤须适度控制财政与货币政策工具的释放,尽可能使用数量手段对冲流动性,避免我国货币过快升值,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汇率摩擦、外贸争端、抑制通胀、热钱监管等方面的长期准备。如果抛开经济转型的宏观大略不顾,在没有对宏观经济作彻底体检并拿出有效应对药方的情况下,再度举起投资大旗,注定是次优决策。
未来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最核心的内容依然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不过,转型和调结构只是战略目标,在操作层面上,还需要更加具体的着力点。中国经济未来要维持长期竞争力,应该抓住关键的地方:中国经济不能放弃“制造优势”,中国提升制造业层次有着很大的空间;没有制造业支撑的城市化和服务业都缺乏牢固的产业基础。
眼下,在经济增长处于下行区间时,即使是有效的宏观政策,最多也只是刺激经济增长的诱导因素,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而外部需求下降引致的出口衰退,正是中国降低对美欧市场过度依赖、加快经济转型的时间窗口。从操作层面看,政府在稳增长、促发展的同时,应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国内低成本的技术转移,提高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在相关配套条件支持下,打造内生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经济要维持长期竞争力,找到新的发动机,出路就是提升制造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