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未来需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

    2012-09-14 01:01

    项峥

    今年以来新推出的投资计划,并没有如期带来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据央行统计数据报告,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039亿元,同比多增1555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中长期贷款仅增加1203亿元,低于票据融资111亿元,不改今年以来增长总体乏力的趋势。

    当前,中长期贷款增长缓慢,主要与金融机构顺周期经营、承贷主体清理以及到期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

    今年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7月、8月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继续放缓,微观经济主体经营压力增大,PPI创出34个月以来的新低,显示企业盈利前景惨淡;企业间三角债问题浮出水面,老板“跑路”现象不绝,因担保圈风险爆发导致部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信贷资产质量风险显现,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明显增加。在金融机构顺周期经营机制下,贷款前置条件提高,对项目贷款的审批趋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长期贷款的投放。

    作为项目承贷主体的融资平台,客观上需要进行清理,防止承贷能力超出自身或项目承受范围,致使金融机构合法贷款权益落空。

    今年上半年,政府融资平台清理力度加大,贷款增量受到控制。虽然下半年政策有所放松,但部分政府融资平台自身存在机制缺陷,容易引发金融机构产生顾虑。与此同时,受地方财力约束,项目贷款资本金难以到位,投资计划难以有效启动。2012年1月~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21795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2%,增速比1月~7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此外,到期贷款大量增加,影响到中长期贷款余额的增长。2009年~2011年期间,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按照1~3年的贷款期限计算,2012年下半年到期的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不仅如此,还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的中长期贷款,将转为短期贷款,这也是今年以来短期贷款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是经济运行动力内在调整的反映,也是对旧有经济结构所做的矫正。但在调结构的同时,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部分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随着产业梯度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远高于东部地区。因此,需要加强逆周期金融宏观调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快信贷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确保全年经济增速不会跌出年初预定区间的重要支柱。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强调社会融资规模重要性 央行或无意放松信贷闸门

    下一篇

    国际大行缩减投行 转向财富管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