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资金活水“南下” 14年后再现深强沪弱

    2012-09-08 01:07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毛晋楠    

    每经记者 毛晋楠

    A股月亮的脸,正偷偷地在改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以来,A股的投资人一直是偏爱沪市,更愿意交易上海市场的个股。除了1996年5月~1998年1月这个时间段,以及成立之初的十几个月中,深市的成交金额曾超越沪市,余下的超过200个月的交易中,沪市单月的成交金额总是高过深市,这也就是A股投资人所熟知的“沪强深弱”。

    特别是1998年1月以后,沪市的月度成交金额,就持续领先深市,最高时单月曾领先2.37万亿元。然而,这一看似不可能被打破的定律,却在2012年被打破了。

    进入2012年,深圳市场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青睐,场内和场外资金“南下”的趋势已经越发明显,特别是在2012年下半年,7月和8月已经连续两个月度,沪市的成交金额被深市超越。

    /历史回顾/

    22年交锋 A股大多数时间沪强深弱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次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也意味着,1991年4月开始,沪深两市就开始了马拉松式的比赛,这场比赛中,两地交易所对A股市场资金的逐鹿,由此拉开帷幕。

    上世纪曾平分秋色

    在最初的5年中,上海市场和深圳市场交替领先,1991年的大部分月度,以及1992的前11个月,深圳市场一直掌握了主导权,单月的成交金额,总是领先上海市场。不过,当时的上市公司家数很少,单月的成交金额也就在几十亿元的规模,并不具备可参考性。

    1992年12月开始,一直到1996年4月,上海市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单月成交金额一直领先于深市。这期间,两市的成交金额和成交股数开始大幅度上升。以上海市场为例,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进入1993年后,单月A股的成交金额首度突破100亿元大关,此后逐月上升,虽然有个别月份出现下降,但是到了1994年8月,单月的成交金额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1994年9月达1447.14亿元,当时这个级别的交易金额,已经算是天文数字。

    这期间,深市成交额相对增长较慢,1993年2月首度突破100亿元关口后,未能出现持续性增长,至1994年9月,深市A股当月成交792.19亿元,大约为上证A股月度成交金额的一半。

    1996年5月开始,深市成交额再度迎来了一次井喷,并强势超越沪市。1996年10月,深市月成交额首度突破2000亿元大关,为2091.7亿元,而沪市月成交额首度突破2000亿元是在1997年4月,晚了约半年。这段时间也是深圳A股历史上最为风光的一段,深证成指从1000点附近大涨至6103.62点高位,这个点位直到10年后才被突破。

    沪市一度领先超2万亿元

    起跑阶段,沪深两市在成交金额上一度交替领跑。但从1998年2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2年6月,这长达173个月中,沪市持续发力,并将领先优势一直维持,这期间,经历了几度牛熊轮回,沪深两市月度成交额的差距,也一度拉大到2万亿元以上。

    进入到1999年,一轮 “伟大的牛市”宣布起航,沪深A股的成交金额再度刷新了纪录。1999年6月,沪市月成交额达到了4554.75亿元,创下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月成交额最高纪录,当月,深市成交3785.33亿元,同样也是上个世纪的最高峰值。当月,两市月成交额差769.42亿元,是1998年2月沪市领先以来的最大差距。

    进入2000年,牛市虽然还在继续,但是两市的月度成交金额却再难上一个台阶,不过,两市的成交量差额却在大部分时间内,维持在数百亿元,至2003年4月,这个差额曾突破1000亿元,至2004年2月,创下1947.91亿元的峰值。

    直到2006年启动新一轮牛市,上述纪录才被突破。

    2006年1月,沪市月成交额再度突破2000亿元,并进入持续加速阶段,当年5月,沪市单月成交突破6000亿元,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当月,两市的月度成交差额首度突破2000亿元。2006年12月,沪市月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为10163.21亿元。2007年5月,已达38238.94亿元,深市成交19164.83亿元,但月度差额已达到19074.11亿元。此后,沪深两市成交额开始衰减,随后一轮大熊市来临。

    不过,月度最大差距诞生于2009年7月,沪市月成交金额高达47140.29亿元,当月领先深市高达23725.14亿元,为史上最大差值。

    逆转单月万亿差距

    此后,沪市的成交金额开始大幅度下滑,虽然2010年11月也曾创出45600.55亿元的历史第二峰值,但是很快就回落到1万亿元的级别。进入2012年,单月成交金额最高的一次,也就是3月成交20175.85亿元,其余月份均未突破2万亿元。

    虽然深圳A股的成交金额也出现衰减,但是力度却要弱于上证A股,大部分月份中,成交金额维持在一万亿元以上,并逐步缩小与上证A股的差距。

    2011年11月,沪深A股月度成交之差仅为103.01亿元,显示出深圳A股追赶上证A股的能力,进入2012年,差距一度扩大到3000亿元以上,但是6月的差距已经萎缩至333.92亿元。

    2012年7月,深圳A股当月成交12657.25亿元,终于重新超越了上证A股的12134.79亿元,在时隔173个月之后,重新占据了上风。2012年8月,深圳A股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当月成交12461.27亿元,超越上证A股1030.66亿元。

    而在9月的第一个交易周的前四个交易日,深圳A股的成交已经达到了2037.98亿元,上证A股为1827.22亿元,领先金额为210.76亿元。

    /原因分析/

    四大因素变革 催生深市“主战场”

    时隔173个月之后,也是21世纪以来,深市月度成交首度超过沪市,这也意味着在途中跑阶段的较量中,深市再度占据主动。

    业内人士指出,多个因素在2010年后发生改变,造就了目前的局面:深市取代沪市,成为投资者新的主战场。

    因素一:新股发行变革

    自A股市场成立以来,沪市的新股发行数量和规模,在长时间内一直领先,特别是“两桶油”、四大行以及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在沪市IPO,这也直接导致了其总市值、流通市值和成交金额,在很长时间内远远超过深市。

    目前,沪市依然是以发行大盘新股为主,小市值的公司更多在深市上市。不过,沪市新股扩容速度自2008年之后就明显放缓,以“601”打头的上市公司来看,目前尚不足150只。

    虽然深圳主板市场IPO一直处于停止状态,但是中小板和创业板却源源不断给深市A股输送“新鲜血液”。

    2009年9月,首批创业板新股打包发行,由此拉开了创业板高速发行的大幕,至今约三年的时间中,创业板已经有350只新股上市。更早推出的中小板,自2004年6月开板以来,8年多时间里,已经有近700只中小板新股上市。

    深市大量的新股登陆,为成交量超越沪市从“原材料”上提供了保障。

    因素二:题材炒作变革

    进入熊市后,题材炒作一直是A股主要的盈利模式。但今年以来,多数题材炒作集中在深市,比如页岩气、智慧城市、苹果概念等,而且是一个接着一个,热点持续性和参与度都非常高。

    而沪市今年在题材股的炒作上明显降温,唯一的一次有力度的题材炒作是金改,但深市同样有类似的前海概念等,可谓势均力敌。同时,沪市最成功的题材炒作——区域炒作概念在今年明显降温,使沪市成交明显衰减。

    因素三:经济转型变革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转型已经开启,而A股市场也开始体验经济转型的阵痛。从上海市场来看,主要以传统行业为主,比如银行、煤炭、钢铁、机械等诸多行业,随着这些行业的景气下滑,明显受到资金的冷落。而随着中小板、创业板的扩容,这些代表经济增长转型方向的公司,更容易受到资金青睐,因此也为深圳A股吸引到了更多的资金。

    因素四:私募盈利模式变革

    随着私募的崛起,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交易频率、交易金额等都开始大幅度增长,而从私募的运作来看,他们更愿意参与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投资,因此这里也成为了私募的主战场,特别是一些擅长短线操作和波段运作的私募高手,更多是从中小板、创业板中捕捉机会。

    而一些公募基金,更多是在银行、地产等传统行业中选择长期持有,今年以来上述行业的景气下滑也使得在这些公司股票上的炒作归于平淡。此消彼长,也使得深市A股的成交金额超过沪市A股。

    /私募看市/

    深强沪弱不会一成不变 跟随经济形势决定投资方向

    每经记者 牟璇

    曾经,大盘股是市场绝对的主战场,然而随着深市中小板、创业板队伍的逐渐壮大,深市悄然赶超沪市成为资金活跃地。“深强沪弱”这种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格局能否持续?而面对这样的格局改变,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操作模式来应对变化?

    私募资金是市场上活跃、也是嗅觉最灵敏的一群参与者,今日,《每日经济新闻》(下称NBD)邀请到了鼎锋投资总经理张高、新海天投资总监杨虎、杭州游资章先生、海润达资本总裁仇天镝、挺浩投资总经理康浩平为大家深度分析深强沪弱格局变化的原因,以及操作策略。

    NBD:以往沪市担当主力军的局面已经悄然改变,深市异军突起,成为活跃大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局面?

    张高: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深市和沪市的格局来看,深市现在除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股票也越来越壮大,而沪市主要是主板。实际上,从2009年以来就有一个情况,中小板这类中小盘的股票的活跃度就好于主板的活跃度,一方面盘子小,操作灵活,二来行业容易引起资金关注。同时,深圳中小板、创业板都在不断上新股,实际上深市真正的活跃量不是深市之前的老股票,而是现在中小板、创业板这些新上的公司。

    深层次来看,深市中小板、创业板相较于沪深主板,代表了不同的产业背景。深市的公司大多数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特别是以大消费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的上市公司居多。深市的中小盘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代表了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也能看出国家经济转型需走创新型道路。

    再看沪市的公司,大多是以房地产、钢铁、机械等传统行业为主,这些行业现在并不是国家提倡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在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都要弱于深市。

    杨虎:深市在一定阶段里强于沪市,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股发行政策确实导致了深市新上个股家数明显高于沪市,个股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交易额的增加;二是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市场持续弱势,经济增速的下滑导致周期类的品种估值回落,使得周期类品种较多的沪市活跃度降低。所以新股发行确实是阶段性深强沪弱的一个因素,但并不表示这种格局会长期存在。

    章先生:我也注意到最近反弹的过程中,深市明显比沪市活跃,深市的成交量也接近历史新高,而沪市的成交量从历史上看只能算是中等。这就说明像社保、保险、基金等主流机构投资者还没有下手,否则一定是沪强深弱的局面。

    仇天镝:科技股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主力军,深市创业板和中小板中的科技股很多,沪市中周期股很多,在目前经济特征下深强沪弱是自然的。最近上市的新股也大都是在深交所上市的科技股,炒新资金就更进一步推动了深强沪弱。

    康浩平:深圳市场的崛起与上海市场的低迷显然是大盘股与小盘股的原因,市场信心不足,机构坐着不动,游资嗅觉灵敏。搞不动大股票就搞小股票,从而演变成当今深强沪弱的格局,而上海市场还有一个国际板时不时来打击投资者,投资者转向深市几乎就是必然,新股发行政策的改变也改变不了这个格局,除非资金源源不断开始排队购买基金,购买基金又要开后门及抽签,基金拿到钱买不进小盘股,大盘股起飞,迟早有这么一天的,大盘股不可能永远是僵尸。

    NBD:今年以来,多数题材炒作集中在深市,比如页岩气、智慧城市、苹果概念等,而沪市今年唯一的题材炒作是金改,以往的区域炒作明显降温。今年的市场哪些性质或者说是今年市场的哪些因素决定了深市较沪市火热?

    杨虎:题材的炒作一般都是和政策的导向紧密结合的。深市中小板等个股在行业上更加倾向于国家所鼓励的新兴产业,因此在和政策的配合上确实存在一些优势,同时中小盘个股家数较多,所以在一些新兴的概念当中,深市小盘股的表现会更加活跃。而金改的炒作主要针对参股金融类型公司,传统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区域概念的炒作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影响,市场存在一些疑虑也是正常。所以深强沪弱的格局主要还是在政策和行情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阶段性特征。

    章先生:当一个市场的资金不够充裕的时候,就不能打阵地战了,只能打运动战或游击战,小型股票和小型主题板块则是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最佳战场,因此深市,特别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会更加活跃。不过说句题外话,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这样的局部行情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果不能做到提前潜伏,要么就是一字板买不进,要么就是买进就被深套。

    NBD:深市强于沪市,是短期的市场变化,还是今后将长期存在的特点?跟近两年的熊市是否有关?

    张高:我认为,如果两个市场继续按照如今这种配置模式,那么以后深市强于沪市将成为一种中长期趋势,当然不排除中间有一些阶段性的跟投资相关的板块有所反弹,不过总体来看,仍然是大消费类和新兴产业相关公司更受资金关注。

    杨虎:上面我们也谈到过,深强沪弱是由政策导向和经济形势带来的阶段性特征。无论是经济还是行业都存在一个周期性,今年以来表现相对疲弱的周期股,一旦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这类品种的机会就会重现,所以市场风格的切换是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而熊市下市场资金不足,更多的资金愿意去参与一些相对小盘的品种,这个也是导致深市前期相对活跃的一个因素。所以随着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风格不会一成不变。

    章先生:尽管管理层多次强调蓝筹股的价值,并多次提示概念炒作的风险,但都效果不佳,这主要是因为资金环境和经济环境决定了一切。大资金在经济上看不到一个美好的未来,就不可能加大投资力度,而有些大资金则已变为中小资金,因此就不可能有蓝筹股行情。不过,这并不等于说深强沪弱的格局会一成不变,因为接下来几个月深市大小非解禁高峰已经来到,之后小型股票可能会面临深度下跌,不排除有些股价被再次腰斩。值得庆幸的是,我说的这一景象还不会立刻到来。

    仇天镝:两市大致趋势是一样的,但热点的活跃稍有区别,因为深市科技股占比大,沪市金融、周期股占比大,如果不做新股发行上市的调整,这是两市长期存在的特征,系统性行情会造成沪强深弱,科技股行情机会造成深强沪弱。目前看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会很长,所以深强沪弱会存在较长的时期,与熊市没有关系。

    康浩平:当然与熊市大资金不入市有密切关系,游资炒不动大盘股,只有炒小盘股,不过,我还是认为,涨多了是利空,跌多了是利好,长期不涨的上海大盘股,一定有机会的,轮动是大牛市最重要的特征,深圳小盘股也不能太得意,不能太追高,只是把握切换时机,那是神仙才能做好的事情。

    NBD:如果深强沪弱将成为常态,在操作上和投资方式上是否需要改变?你倾向于怎样的操作?

    张高:事实上深强沪弱的格局也是由于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结果,不是资金主动选择,而是被动选择的情况。当我们选择股票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深市中小盘的成长股来。我们一直关注的是大消费和新兴产业领域的成长型股票,这是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所导致的产业变迁所致。落实到操作层面,还是要跟着增长走,业绩增长是我们考虑的大因素,同时政策扶持的相关产业链和公司也值得关注,例如近日城市轨道建设规划的刺激所引发的铁路建设板块的阶段性主题投资,不过政策扶持的力度还需要持续观察。我们近期还是着重关注消费电子板块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现代农业板块的机会。

    杨虎:我们认为市场风格不会一成不变。所以我们不会考虑轻易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事实上我们一直对于过度高估的中小盘品种持保留态度,经过近一年的价值回归后,一部分中小盘品种估值回落到合理水平,我们才会给予关注。在具体的投资上我们一直强调个股的价值和介入时点要进行结合,寻找低估品种的合适买点是我们一直坚持的风格。

    在周期股处于下降通道期间,选择成长型或者防御型的品种肯定更加合适。而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认为三、四季度经济小幅复苏的概率比较大,一直被市场所忽略的部分周期性个股,包括资源、机械等在当前的估值水平下也存在一定的反弹空间。同时早周期的地产、金融也没有完成上涨空间。所以我们会考虑阶段性增加这类品种的配置。而到了年末,可能在政策上会有更多的信号出现,部分行业的成长性会开始展现,那时候会考虑加大配置一部分新经济品种。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银行股蹊跷大宗甩卖 藏做空阴谋?

    下一篇

    惊天巨阳沪指冲上2100点 剑指何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