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5日电 (屈绍辉)近来,中国资本市场跌跌不休连创新低,上证综指直逼2000点大关。在新华网联合中国证券报、中证网共同举办的“A股呐喊——求解中国股市危局,探寻资本市场曙光”系列采访中,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财政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微博)就当前资本市场的热点话题接受了记者专访。吴晓求认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严重偏离了经济基本面,长期大幅下跌不正常。
近日,新华网联合中国证券报、中证网共同举办“A股呐喊——求解中国股市危局,探寻资本市场曙光”系列采访活动,图为吴晓求访谈现场。新华网廖佳摄
A股市场偏离经济基本面 现在是黎明前黑暗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已开始复苏,道琼斯指数接近四年来新高。与此相反,上证综指却创出43个月新低。吴晓求称,“中国资本市场对经济预期降低的反应有些过度,市场正在严重偏离经济基本面。”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内外交困局面。国内方面,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有诸多困难;国际上,外部环境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尽管诸多不利因素存在,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平稳增长的区间,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作用下,一些积极因素正在酝酿,经济筑底企稳迹象有所显现。吴晓求认为,“中国经济并未到如此忧心的地步,资本市场出现长期大幅下跌实属不正常。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离天亮已经不远。”
“我们的参照系出了问题”,吴晓求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两位数增长,从此作为长期的趋势将不再存在。如果老是拿10%的增长速度来看待资本市场肯定不行。所以要习惯于7%-8%的经济增速,也许再过10年,中国经济只有5%-6%的增长,这就意味着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赚钱,因此,必须摆正好心态。”
市场下跌有深刻原因 理念存在重大偏差
吴晓求表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下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内经济预期的下降,国际不稳定因素的出现等,但这只是背景,他认为真正导致市场下跌的原因是还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一直处于“重融资,轻投资”的局面,强调股市的融资功能无可厚非,不断扩大融资比例也是一种趋势,但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之后,A股的规模已跃居全球前列,这时有必要转变发展思路,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
吴晓求认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理念存在重大偏差,人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认识还停留在融资层面上,不注重上市公司回报。其实,资本市场本应该是个财富管理市场,是企业价值发现的市场,应该具有很强的投资功能,但目前我们对为何要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究竟能为经济带来什么等这些重要问题还缺乏认识,因此,管理层在政策制定层面上也会受到制约,甚至出现偏差。
吴晓求称,“我们需要用长期战略的眼光,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放在中国金融改革的高度,放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金融中心的战略高度去爱护这个市场,培育市场投资功能,否则就会置投资者利益于不顾。”
呼吁国家层面出台政策 建立动态平衡的资金供求关系
中国经济虽然碰到了困难,但是已经比欧美国家还是好得多,而A股市场却做出了过于剧烈反映。现在证监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但仅证监会一家远不够,需要更多部门甚至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包括红利税等。吴晓求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哪件事情都要齐心发展,采取相对优惠的政策,否则是发展不起来的,资本市场也一样。”
最近一个月证监会新增IPO没有出现,但是增发、再融资还是很多,吴晓求呼吁建立一个能保持市场供求关系动态平衡的宏观政策。他认为,不能把市场下跌简单归结为再融资,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动态平衡的资金供求关系。如果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停止了,也不正常。从当前市场看,管理层IPO的节奏应该放缓,否则资本市场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吴晓求把融资比喻成抽水机,上市公司每年都要拿走8000亿-10000亿资金,这就好比水库没有新增资金进入,只有流出,那么水位就会下降,市场就会低迷,投资者信心就会受到影响。他认为,市场可进入的资金有很多,只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比如社保基金、养老金、商业保险资金、大学基金等,如何建立一个能使市场实现动态平衡的资金供求关系政策,这才是思考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