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现实考验。只有实体经济摆脱了困境,中国经济才能摆脱困境。
潘正彦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先行指标,50是个重要分水岭,50以下反映实体经济处于萎缩态势。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PMI指数继续下降到50%以下,且降幅并没有收敛。而8月汇丰PMI预览值向下达到47.8,创9个月新低,比7月低了1.5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制造业PMI数据比较偏重于大中型实体经济,而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比较偏向于中小企业。过去,我们经常看到两者“不一致”。现在两者出现了一致的指向,都在50以下,其预示的宏观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走向非常严峻: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不管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均处于明显的收缩状态。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现实考验。
从分项指数看,一些重要的指数两者的指向也基本“一致”:国家统计局的制造业PMI中,新订单指数继续下降了0.3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与上月持平;而汇丰PMI新订单萎缩加速,新出口订单萎缩加速降至44.7,创下41个月最低点。这实际上反映实体经济在内外需上都处于下行风险之中,难有企稳迹象。
但是,两者的一些分项差异还是值得关注。在汇丰PMI的11个分项指标中,除了库存上升,其余全是萎缩和下降。而国家统计局的制造业PMI分项,积压订单指数和产成品库存指数仍然在上升,反映大型企业的市场需求也仍然不定;但原材料库存指数大幅下降和购进价格指数明显上升,则表明反映一旦“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市场需求回升,市场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就上升。这种变化到底是好还是坏,有待观察。
最新的微观经济数据还显示,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生存更加困难。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业绩数据统计显示,整体经济增长显著减速。全部上市公司(包括银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比去年同期低19个百分点;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利润同比下滑1.51%,比去年同期低25个百分点,同样大幅度下降。但是,如果看一看其中的银行业,2012年上半年16家银行业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7.94%,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的11.20%;实现净利润5452.29亿元,同比增长18.25%,是全部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的53.98%。如果说,16家银行业为2453家上市公司贡献了一半的净利润,是银行业的“贡献大”。那么,也完全可以反过来问:为什么2453家上市公司中的99%以上的企业,其中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仅仅创造了一半不到的盈利?制造业盈利能力为什么下降得这么快?
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的形势下,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制造业中的大头——周期性行业:有色金属、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七个行业的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了20%。其中,有色金属、钢铁、化工三个行业的利润下滑幅度甚至超过四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实体经济的主干,制造业问题近年来在不断累积。去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整体情况似乎不错,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2.31%。但细看数据,制造业的一些重点行业已显现疲态。例如钢铁业。去年上半年钢铁行业收入增20.82%,但成本增长却达到23.47%,盈利能力已同比下降。当时还气势不小的汽车业已呈现冰火两重天,除上海汽车等少数车企利润大幅度增长外,多家汽车整车制造上市公司的利润基本为微增或下滑。而今年上半年,在外需不足、房地产市场调控继续、投资及内需增长无法弥补外需等整体经济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作为总体经济的主体的制造业的不振反映实体经济的困境还在持续。
显然,实体经济的困境有内外部的原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获得解决。但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只有振兴实体经济,才能振兴中国经济。只有实体经济摆脱了困境,中国经济才能摆脱困境。因此,除了产业转型升级,改变高耗能、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积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鼓励企业创业创新之外,别无捷径。当然,另一方面,现在可能更加重要是需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力度,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向实体经济倾斜,把更大的社会力量放到支持实体经济上,促进更多社会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特别是促进更多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包括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加大金融产品创新,有效发挥信贷杠杆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支持产业升级等等。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