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正值上市公司半年报密集披露。在上海某上市公司董秘的办公室里,邹午(化名)面对公司董秘,二人心照不宣,都知道这是一场信息争夺战。邹午明白,在这个时点上,这家公司能接待自己这个私募研究员的调研,已算得上是相当不错的待遇。
该上市公司是一家手机零件制造商。在聊了聊行业的近况后,邹午问:“华为今年的销量好像很不错啊,你们现在算是他们第一梯队的供货商吧?”董秘表示认可。邹午这句略带吹捧的话令他心情舒畅。他继续说,华为的某一类零件60%由该公司提供。
邹午很满意,这意味着他此行的任务已经完成。在他来调研之前,已通过券商的朋友获知华为今年的销量,并给上游供货商划分了梯队。现在了解到这家公司在华为的哪个梯队范围里,他就能反推出该公司的业绩。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邹午每个月都会来这家公司拜访。下一次来之前,他会建议自己所在私募先买一些该公司股票,以便见到董事长。
每年7、8月是上市公司半年报的密集披露期,由于今年经济增速下滑、股市低迷震荡,半年报密集期成为“黑天鹅出没区”和“地雷阵”。私募通常持股集中,一旦遭遇“黑天鹅”,踩中“地雷”,势必受到重创,甚至可能一命呜呼。私募研究员必须加倍努力排除“地雷”,剔除只会“讲故事”的伪成长股,挑选有确定业绩增长的成长股。对于以创造绝对收益为目标的私募而言,不论市场有多差,都要积极挑选牛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邹午逐渐调整了战术。“经济好的时候,如果看好一个行业,只要关注公司的战略、业绩,就能随便挑出几家比较好的公司,反正都能涨,只是涨多涨少的区别。现在不一个个地去调查公司是不行了。”
邹午不愿意电话调研,因为“看不到公司高层的表情”。虽然私募资金量小,话语权小,其实地调研要求更容易遭到拒绝,但他必须实地调研,而且比以前更为深入。
战线的拉长是第一步。“有些公司会看你是长期资金还是短期资金,绝大部分都希望你是长期资金,所以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是做长期投资的,他们才会更积极地接待你。”邹午说。
为了表明自己是长期资金,私募在调研究前会提前购进少量股票。邹午透露,去年7月,为了调研一家深圳的公司,其所在的私募基金开始持有少量该公司股票。在多次实地调研之后,直到今年5月,邹午才终于见到董事长。
这只是调研的开始,在确定高管的管理思路没有问题后,邹午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即赴市场部等业务条线的部门进行调研,以便与公司同步把握下游订单和成本控制情况。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这大半年里,及早发现那些能淘汰多余产能的公司,就是发现了“闪光的金子”。邹午对公司的跟踪调研已达到每月一次的高频率。在订单方面,他必须及时了解公司订单量的黏性,即合同长短与客户结构。“如果前5个大订单就占公司全部订单的30%-40%,说明大客户较多,不会出现小客户太多、回款不及时的情况,但现在又不能过分依赖大客户,否则订单弹性太大。”
在成本控制方面,邹午必须及时掌握公司每个季度的招聘人数、工资水平以及未来对招聘和薪资的预期等。此外,对公司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客户也要进行每月一次的调研。
今年上半年,苹果产业链是少数几个投资热点之一。与安防、白酒、医药等“上半年捂住了就会不错”的板块相比,为了弄清苹果产业链上公司的情况,邹午每月都要去中关村的iPad专卖店。“我要弄清iPad mini上市前的订货情况。”邹午发现,以前排队订货的情况已经看不到了,几个月下来,平均每天只订出5、6部iPad,这令他对苹果产业链的热点产生了质疑。
“以前不用这样去跑终端,但现在调研得特别细。由于拿不到大样本,只能做这样的调查来验证。”邹午称,现在真希望自己能有“三头六臂”。
分身乏术的邹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现在他已把调研范围缩小到熟悉的行业以及消费类公司上。“消费类的公司好调研,直观体验更好。”一般而言,券商组织的调研通常是听一听基础信息介绍的讲座,而邹午希望自己能够深入,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