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独立经济学家)
8月中旬,各种政策刺激力度的呼声和预期加大,这是因为统计局之前公布的7月物价水平数据又刺激了中国凯恩斯主义者们的神经,一时间通缩论调再起,经济疲软忧虑加重。笔者认为,物价水平增幅下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应当继续予以一段时间的“容忍”,不应急于启动更多宽松政策,以免宏观调控前功尽弃。
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1%,这是一个经济转折点。因为今年以来,除了元旦、春节所在的1月消费旺季和2月消费低谷过后恢复性的3月外,4、5、6月的CPI环比涨跌幅都是以每月0.3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下降,其中6月CPI环比涨跌幅为-0.6%,而7月份却从-0.6%到0.1%,陡然出现了高达0.7个百分点的环比涨幅大幅回升。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这是因为7月6日实施了年内同时也是一个月内第二次降息,这次意料之外的降息大大加强了整个市场对政策持续宽松前景的预期,房价因此连续第二个月上涨,全国各地房地产商开始积极拿地,高溢价地王重现江湖。去年底以来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降息、大规模逆回购、地方新政频出、发改委重新放马重大项目等一系列宽松政策终于在7月收到了叠加效果,CPI环比涨跌幅大幅回升显示市场需求受到的人为刺激已经开始增长。
乍一看,印钞机万能论的经济刺激法宝似乎还是很灵光的。然而,笔者认为,对中国经济来说,这是短期利好长期利空。
短期来看,CPI环比大幅上涨是经济企稳回升的信号,也就是说GDP破8时代有希望结束了。然而,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将因此失去调结构的机会。
市场经济靠的是价格机制来调结构。当某些产业利润率下降前景黯淡之时,一些企业会主动撤出这些产业,而另一些企业会被动淘汰出局,伴随这一过程的必然是一定范围的业绩下滑、企业破产和劳动力失业。与此同时,另一些利润率高、前景良好的产业却在召唤着生产要素的投入。于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会在价格机制作用下从过剩的无效生产力向前景良好的有效生产力转移。
笔者认为,现在还没有到政府应该出手的时候。中国经济本身正在进行市场化的调结构过程,这时只需要政府当好“守夜人”的角色,现在的舞台属于“看不见的手”。
何时才是政府应该出手的时候?关键是看就业,当市场不能够在可承受限度内完成生产要素重新配置时,社会上会出现大量不能正常再就业的失业人群,劳动力市场里新增就业岗位会远远不及新增求职者。反观现在的局面,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浪潮。
7月25日人社部最新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9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7%。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连续8个季度保持持平状态。而中国就业研究所反映劳动力市场紧张度的指标CIER则显示:二季度劳动力市场求职申请人数虽然较上季度略有增长,但招聘需求的增长速度更快,甚至导致CIER季度总指数环比下降。可见,痛苦还远远没有到无法承受的限度,市场自身运行尚好,为什么要操之过急地条件反射式经济刺激?
阿迪达斯工厂迁出中国是因为每月3000元工资留不住来自农村的操作工,这只能说明工人们还有更好的就业渠道,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在自行调节。不是所有出口导向型企业都可以留住,但问题是本该留住的企业由于通货膨胀而没有留住。要留住有效生产力,就需要全社会物价水平的进一步回落,继续挤出经济刺激后的泡沫,让物价生产要素价格国际竞争力回归正常水平,这才是有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