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李泽民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北京
民间环保组织的力量正在愈发壮大,尽管在自身能力建设上多少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们正不断通过公众参与,深刻影响着社会环境。
有人说,环保组织就是非绿企业的“牛虻”,对此,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负责人冯永锋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采访时说,环保组织必须要跟公众利益站在一起。
环保组织更应独立“作战”
NBD:你曾在四年前写过一篇 《让环保组织充当企业监督员》的文章,这四年来环保组织参与企业监督的程度如何?体现出了哪些特点?
冯永锋:整体来说进展并不是特别明显。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是环保组织在不停地丧失机构。大家要么在逃避责任,要么假装要影响政策、要做大事。在我看来,环保组织如果没有干预现实案例的精神,尤其是积极干预企业污染环境、伤害公众健康案例的精神,这家环保组织就根本没有生存的资格。
NBD:国内环保组织越来越多地开始了“抱团出击”,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效果怎么样?
冯永锋:苹果供应链的问题是基于“IT行业重金属污染”的调查,这又是基于著名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持续搜集的 “污染企业数据库”。对这个数据库的信息和资源进行二次挖掘、三次挖掘,再配合上更多的现实调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相对来说还像样的成果。
很多人老希望环保组织联合起来,但在我看来,环保组织首先要做的不是联合,而是独立作战。有了独立干预环境伤害的能力,“抱团出击”才会有效果。如果用部队来比喻,一支部队首先必须面对一个非常具体的碉堡或者说山头,有了这个任务作为指引,各支部队之间的分工合作才有意义。
即使再怎么合作,打硬仗的队伍可能仍旧是那么一两支。我一直坚持认为,中国环保组织少合作多独立,自己能做的事千万不要推给别人。合作经常是互相推卸责任的过程,是延误战机的过程。即使合作,也是像火车那样的合作,第一节火车先开出,其他的车厢再陆续跟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沿途可随时卸载,也可随时分道扬镳。
环保组织借机发展
NBD: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是,环保组织的力量逐渐在发育壮大,在这一过程中,它们面临着什么样的难题?
冯永锋:个人觉得环保组织没有什么困难。每次有人来问我有什么困难,我都这样说。因为当前,社会非常关注环境保护,环保组织还相对稀缺,而环境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稍微有点使命感的环保组织都会深切地感受到,每天一开门,就有无数的“业务”等待你去做。你会感觉到有困难吗?是感觉到业务繁荣的喜悦,还是是体会到迎接硬仗、挑战困难业务的那种激动?
当然,环保组织业务繁荣,恰恰证明了中国环境出了很严重的问题,这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不过,如果中国环境出了很严重的问题,而中国的环保组织仍不借机发展,再过几年,可能也就没有机会了。届时的社会,可能已经不再需要环保组织了。
NBD:未来环境问题或许会更加密集地显现,有人认为环保组织就是企业发展的 “牛虻”,你怎么看?
冯永锋:企业需要政府和公众的监管。在当前,企业污染环境、伤害生态的情况并不鲜见,环保组织必须永远和公众利益、生态利益站在一起。某种程度上说,环保组织是中国环境保护的一道防线。
企业为什么愿意做环保?
NBD:作为国内知名的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这些年来做出了哪些成绩?就你所接触到的企业里,他们的环保意识如何?
冯永锋:如果说从注册时间来推算,达尔问到2012年11月5日才三周岁。在这不到3年的时间里,我们没做成什么特别彻底的事情。很多时候,理想远大,但现实的兑现能力不高。为此我经常很羞愧。
企业为什么关注环保,什么原因都有,但大多数企业,都指望环保能够给它们带来利益,而不是导致它们无法发展。这也反映出,指望企业主动做环保,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国家的法律加强对环境伤害的监管的索赔,二是公众加大对企业进行监督。法律严格了,企业的环境代价会很顺畅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企业不仅不会亏损,而且还会借机升华,从此变得更富有竞争力。公众监督热烈了,企业就很容易从公众中吸收到 “环境保护智慧”,企业本身的生存,也会变得有趣一些,不至于为了销售个产品,把身体和心灵都磨损得毫无人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