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转融通真正激活做空机制 盈利模式面临颠覆

    2012-08-11 00:34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昊    

    每经记者 张昊

    每每看到海外证券市场中那些靠做空呼风唤雨的故事,A股投资者们难免有些好奇。A股市场虽然也有做空的品种,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太大的市场参与规模。对于大多数投资者甚至包括部分机构投资者来说,唯有做多,才是A股的盈利之道。

    不过,如今这一切或将因转融通推出而发生改变。因为转融通的到来,A股市场先前被束缚的融资融券才将真正发挥其作用,可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做空机制的来临,而A股的盈利模式也将因为转融通而颠覆。

    2010年,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相继推出,A股的盈利模式得以彻底改变。不过,股指期货的品种仅仅是针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一种,它的推出可以定位于“做空时代”的来临;但是融资融券的到来,则是A股“做空机制”的来临。

    尽管2010年A股市场的融资融券已实行,但是较高的交易成本及“券源”的稀缺性,使得目前的融资融券更多仅具象征性意味。在这样的A股市场,即使有融资融券的存在,但是投资者感受不到如同海外资金做空“中概股”的魅力;感受不到或以1倍的本金博1.5倍股票筹码;更加感受不到T+0交易机制在A股市场的快进快出。

    被束缚的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交易,即证券信用交易,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钱买入上市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上市证券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

    2010年3月31日,随着首批6家融资融券试点券商上线交易,融资融券业务登陆资本市场,由此A股市场告别了20年单边市。

    此后试点业务的券商继续扩容,2011年8月中旬,证监会新公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草案,进一步放宽了两融业务的准入门槛,至今开展两融业务的券商已经有成倍的增长。

    自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以来,整个两融业务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交易数据显示,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从开始的600多万元上升到百亿规模,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而从100亿元扩容到200亿元,只用了短短不到4个月;从200亿元攀升至2011年7月中旬的300亿元,同样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截至2012年8月8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已达654.46亿元,约占A股流通市值的千分之一,不过美国市场这一比例约为1.5%,日本市场约为0.9%。

    在654.46亿元融券余额中,融资余额占97.84%,不过尽管融资融券业务在逐步扩大,但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比例最高不超过1%,而欧美市场融资交易的成交额占股市成交额18%~20%左右,台北股市有时甚至占比达到40%。另外,相比于融资余额高额占比,截至2012年8月8日,融券余额仅14.16亿元,占当日融资融券余额的2.16%。

    上述数据表面,尽管两年多时间两融余额的单位级别由“万”上升至“亿”,但与海外市场的对比中,当前A股两融余额与流通市值乃至总市值较低的比率,也显示出目前两融业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另外,上述数据也显示出一个事实,即融资、融券业务比例失调。

    “当前的两融业务或许并不算真正意义的两融业务。”某券商金融工程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当前的规则下,证券公司只能将自有的资金或股票出借给客户。就自有资金而言,证券公司业务规模受自有资金及相关风险监管要求的限制,因此对资金规模本不大的证券公司而言,向客户大量借出资金并非易事。

    另外借出股票供客户卖出,在标的证券扩容和融资融券转为常规业务之前,标的证券共有90只股票,而25家试点券商中仅有6家券商提供了全部90只股票的券源,超过50%的券商提供的券源少于10只,这几乎相当于没有融券业务,因此融券标的严重紧缺,造成了当前可融数量不足的现状。

    “可借资金量较小,及市场融券标的的缺乏,使得当前融资融券并没有发挥其真正功能。”上述人士表示,由于目前的融资融券还属于前期试点阶段,因此投资者资质也有较高要求。比如大部分券商融资利率为9.1%,而融券10%-11%利率,在标的本就有限的情形下,再次将不少投资者挡在门外。

    转融通:做空机制的开启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转融通的报道成为证券市场热门新闻,那究竟什么是转融通,转融通与融资融券究竟又是怎样的联系?

    2011年10月19日,中国证券金融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转融通时代的来临。转融通实际只是融资融券的延续,是证券金融公司将自有或者依法筹集的资金和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以供其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包括转融资和转融券。

    通俗讲,证券金融公司在整个融资融券链条中,仅是一家中介机构,它通过向保险、基金、大股东等机构借入股票,自己保有并维护一定的证券规模,另一方面再把借来的股票转手给证券公司。转融通推出将为券商提供筹码,避免券商和客户对赌的被动局面,打破当前融券业务瓶颈。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基金、保险、信托、社保基金,其他机构所持证券有望成为融券来源。保险机构、社保基金和指数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证券持有期限较长,证券规模也较大,通过转融通能给持有者带来一部分低风险收益,同时又不影响长期持有的目的。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和长期战略投资者持券规模庞大,股价的短期波动不影响其持股目的,转融通也为其提供了另一收入来源。

    转融通开启后,融资融券最大的一个变化则是标的证券扩容。目前,融资融券试点标的证券沪深两市股票数量不到300只,仅占A股比例的15%,且均为蓝筹股,从国际市场看,融资融券标的证券数量占比多在50%以上。而按照当前两融业务标的证券筛选标准细则,全市场有1700多只股票符合要求。随着转融通的开启,今后可供融券的股票数量将成倍增长,覆盖的行业将更多。

    因此,转融通的开启,可以说是融资融券时代的真正到来,尤其是融券做空方面,将使得A股盈利模式彻底颠覆。

    /市场变化/

    做空时代四大可能性A股“浑水”即将现身?

    近年一家名为浑水的研究公司通过发出研究报告,揭露在北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丑闻”,导致这些公司股价大跌,甚至被交易所停牌或摘牌。一时间,浑水俨然成为“中概股”杀手,而在大洋彼岸的A股市场,尽管尚缺做空机制,但是浑水的做空模式也常成为投资者的谈资。

    如今转融通即将开启,A股市场的融资融券业务也将真正发挥其功能。个股的做空机制激活后,当前的A股市场又将出现哪些变革?

    可能性一:“黑天鹅”现象仍将频发

    申银万国分析师杨国平认为,融资融券转融通开放之后,市场的影响非常大,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是从单边市转向双边市,玩法完全不一样。

    原来做投资有很多行业分析师在做,大家都在挖掘信息,信息挖掘基本都是单向的,因为只有做多才能赚钱。转融通开放,意味着反向的信息也有价值。对此,杨国平设置了两个假设:一,A股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这个跟整个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二,这些问题要被挖掘出来相对比较容易。

    杨国平认为,在这两个前提下转融通推出意味着卖空也能赚钱,这对当前市场的冲击很大。上市公司“黑天鹅”出现的频率会明显增加,资本市场亦是防不胜防。

    其实在当前的A股市场,“黑天鹅”事件已经频频发生。如近两年日本地震引发核电危机导致核电股暴跌、双汇发展(000895,收盘价64.60元)因“瘦肉精”事件连续跌停,康芝药业(300086,收盘价12.19元)因尼美舒利事件狂泻不止,重庆啤酒(600132,收盘价19.46元)13年乙肝疫苗梦碎等。除了有些是自身原因,更多来自媒体对上市公司负面信息的揭露,最终则是各大机构踩 “地雷”,忍受股价下跌带来的阵痛。

    回顾一系列“黑天鹅”事件,每次上市公司重大利空事件后,市场上卖方机构在出具相关的点评报告中,几乎都遵循着继续看好公司,下跌就是机会的投资逻辑。直接出具卖空报告的评级少之又少。

    “这是目前市场只能做多才能赚钱所决定的。”某券商行业研究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其职业生涯中凭专业判断,出过一次卖出评级的报告,但是这份报告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荣誉,反而引来了不少争议:其一是得罪上市公司,尽管上市公司对自己的专业研究很认可,但在日后的交往中确实存在障碍,其二,得罪客户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并不会从做空报告中赚钱,因此在年底新财富投票中也不会给予投票。

    “不过在转融通后,做空时代来临,券商公司研究报告将有取舍。”某券商行业分析师表示,如果基金客户能从下跌的行情中赚钱,自己一定会发出合理的卖空的报告。

    上述研究员告诉记者,单边市的市场机制造成了当前上市公司负面信息,大多经过媒体的渠道流出,但是在转融通后,除了媒体外,机构也可能成为泄露负面信息的主力军。比如对上市公司非常熟悉的中介机构,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这些机构或许私下将公司核心机密卖给专业做空机构,因此利益的驱使也将使得A股市场 “黑天鹅”现象上演得更为频繁。

    另外A股公司上市不少是为了圈钱,高管持股享受资本溢价,然后辞职套现,这些离职的公司高管,在A股做空机制下,他们掌握的核心信息也有可能流向市场,从而再次导致“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可能性二:上市公司先行下跌洗牌?

    在上述背景下,因为转融通已箭在弦上,A股做空时代提上日程,这也将使得A股的上市公司也会享受类似浑水做空“中概股”的待遇。上述情形的发生,会否出现一种情况:在A股做空时代来临前,那些有问题的上市公司提前进行洗牌,先让股价下跌呢?

    某上市公司董秘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种情况应该分两方面看:第一,当前尤其是中小板上市公司,历史财务上很多都存在瑕疵,比如资金占用、利润存在虚增、成本不实等,这些关于财务的问题大多可在后期抹平,属于可操作的层面;第二,如果类似历史的关联交易、股权转让等出现违规,因为已留下印迹,所以今后再怎么抵消,也完全抹不掉的。

    所以在第一种情形中,财务上的问题适当调低当年的利润,利润的下降资本市场估值水平下降,上市公司股价可以进行下跌洗牌;但是第二种情况,这样做就毫无意义,只得期待届时这些问题不要被暴露。

    上述公司董秘告诉记者,其实在转融通时代下,A股做空机制启动,有些上市公司只要不危及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地位,比如不被退市,公司不会太在意自己股价的下跌。

    可能性三:个股逼空风险出现

    在转融通行情开启后,有一个现象也值得讨论,即个股出现逼空风险。证券金融公司从基金、保险、乃至上市公司大股东手中借得股票,然后证券金融公司将股票借给证券公司,而投资者则是从证券公司手中直接融券实施卖空。

    在上述操作流程下,在上市公司负面信息暴露前,投资者比如在20元卖出100万股某上市公司股票,该投资者期望以10元价格买回股票还给证券公司,此时负面信息流出,但是实施过程中,公司的股价仍不为所动,此时该投资者希望再次融入100万股再次卖出,以期将价格砸下去。

    但此时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因为证券公司最终股票取得方包括了基金、保险、甚至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这些能够长期持有该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东,应该与上市公司本身具有良好的沟通关系,而当该上市公司有负面信息时,尽管短期股价波动不影响他们的长期持股,但这些股东有可能不再向市场出借股票,没有后续的股票实施卖空,先前进行做空投资者势必将面临较大的逼空风险。

    某上市公司董秘认为,这种现象也仅仅是制度实施前的一种猜想,逼空的风险不确定,但是有种情况可以确定的是,在“两融”业务开展的初期,融券的成本和海外市场相比应该还是比较高,因此上市公司股价即使有下跌,但其下跌幅度不足以弥补投资者取得融券的成本,而市场又没有继续提供券源,这对投资者而言也是一种风险。

    可能性四:三类公司易做空

    某券商行业研究员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除了突然性事件外,融资融券开启后三类公司也容易出现做空机会。

    第一,限售股解禁的公司。从当前的A股市场看,不少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股价并不一定跌,甚至出现上涨。但是观察这些公司股价向上运行的背后,几乎都可以看见“小限”的跑路,而待这些“小限”顺利出逃后,公司股价也将打回原形。

    股价之所以上涨,一般都是投资者赌上市公司出利好或者相关的资金在支撑股价。因此,公司、投资者看多决定的一致性,常常使得限售股解禁后股价不跌反涨。而当个股可以融券卖出后,机构投资者会很清楚,上市公司目前力挺股价就是为了股东减持走人,因此在解禁前可能融券直接卖出公司股票,尤其是今后面对大量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股价下跌的压力较大。因此限售股解禁,在做空时代开启前后,股票的操作模式可能会出现变化。

    第二,下调业绩预期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在A股市场不时出现,当前的情况是,上市公司在业绩下调公告的前期,股价有的就已经放量下跌,而业绩下调公告后,公司的股价还将继续下跌。不过总体上杀跌动能仍显不足,更多是投资者卖出止损。但在融券实施后,机构的止损单及融券卖出单的双向作用,可能会使得个股下跌的力度更大。

    第三,高估值的公司。这些公司在A股市场普遍存在,有些是因为概念性的炒作,股价的连续上涨导致公司估值较高;有些是上市公司忽悠,虚夸其高成长性,从而赢得资本市场给予高估值。

    就第一种情况看,融券的推出将使得资金对股票的概念性炒作节奏打乱,当前的概念炒作,待这一概念消失后,公司股价或者估值回归亦比较慢。但融券操作中,一旦概念过去,高估值的票必然遭遇投资者反手做空,因此其估值回归的速度也可能比现行市场更快。

    第二种情况,当前不少公司都制定了远景规划,或是签署一些订单金额巨大的框架协议,这种做法常常赢得资本市场对公司给予高估值,但是后来如果发现东西没有那么美好,这类公司无疑也具有较大的做空风险。

    另一方面,也有机构投资者表示,在当前基本只能做多才能赚钱的A股市场中,某些财经股吧或者论坛常出现所谓私募内参,基本都是看多公司股价的传闻,这些信息很多都不真实。但由于看的投资者多,影响的人群广,有时候在二级市场相关股票确实有不错的行情。在今后融券真正大规模启动后,不排除市场某些参与者也可能故意放利空消息混淆视听,这种可能性存在,不过其所面对的风险将远远高于利用利多传闻炒股价上涨的风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张茉楠:通胀和高成本仍会逼近中国

    下一篇

    郑眼看盘:常规刺激手法难奏效 宽松与否均应减持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