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鸿夏结盟四个月现危机 股价大跌或促协议变更

    2012-08-07 10:07

    夏普股价的暴跌让此前高度宣布入股夏普的鸿海开始考虑“重新议定入股夏普价格”,夏普中国方面昨日表示,双方此前三月份签订的收购计划没有变化。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继预计年亏损2500亿日元的报告引发了上周股价剧跌之后,日本夏普公司的低靡在昨日(8月6日)延续,再度刷新年内股价新低。与此同时,股价的暴跌让此前高度宣布入股夏普的鸿海开始考虑“重新议定入股夏普价格”。不过,夏普中国方面昨日却对《每日经济新闻》回复表示,双方此前三月份签订的收购计划没有变化。  

    股价大跌促鸿海注资推迟  

    由于夏普在8月2日表示,因为液晶面板和电视等核心产品业绩不佳,预计2012财年亏损达到2500亿日元(约合32亿美元),远高于此前亏损300亿日元的预期,夏普的股价便迎来了剧跌的行情。仅8月3日一天就跌破了200日元,单日下跌点数超过100余日元,跌幅高达28%。新的一周,颓势依然延续,昨日夏普股价跌幅达5.72%。而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夏普数个交易日以来市值已经蒸发了近2000亿日元。

    此前高调与夏普结盟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似乎再也坐不住了。

    今年3月,鸿海曾同意收购夏普9.9%的股权,每股收购价格定为550日元,这样鸿海将向夏普注资约669亿日元(约合8.5亿美元)。尽管此前在夏普股价从协议价550日元跌至300余日元时,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仍坚称对夏普有信心,对鸿夏联盟的前景看好。不过,面对当前与两家公司的协议收购价格相比缩水约三分之二的局面,鸿海不得不推迟注资,并开始考虑重新议定入股夏普的价格。

    《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到,鸿海向夏普注资一事原本预计在6月末完成,但由于鸿海方面表示等待台湾当局批准等原因已经延后。夏普(中国)董事长菅野信行在6月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独家采访时曾表示,鸿海的出资由于需要得到日本和中国台湾有关部门的许可,现在处于等待资金到账的最后阶段。他还透露,双方的合作当时已经开始,双方每周都要召开会议对业务进行协商。

    不过,据了解,现实的情况是,目前鸿海的资金并未实际兑现,台湾的相关部门仍在审批增资一事。而且,目前鸿海只有约2亿美元实际注入了夏普在堺市的液晶面板工场。

    “股价下跌了这么多,鸿海方面极有可能延迟注资。”中国家用电器产业协会全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秘书长吴咸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在夏普股价目前已仅为此前协议的三分之一的现实状况下,鸿海显然难以接受原有的认定注资额。  

    鸿夏结盟走势待观察  

    在夏普上述预亏报告发布的第二天(8月3日),鸿海就“按捺不住”发布声明指出,已经与夏普达成共识,由于夏普股价剧烈波动,夏普同意鸿海无需依今年3月27日认股协议履行认股义务。郭台铭还表示,夏普高层主动向他提出“重新议定鸿海入股夏普价格”,最快明年3月31日以前会有初步成果。受此消息的影响,鸿海的股票昨日涨停。

    不过,该消息并未获得夏普方面的认可。“我们没有同意这么做。”夏普总部相关发言人士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如此表示。夏普中国方面昨日也对《每日经济新闻》回复表示,双方此前三月份签订的收购计划没有变化。

    双方“各持己见”的背后,鸿夏结盟才四个月已见分歧。

    “此次股价下跌,也成为了鸿海讨价还价的机会。”一位不愿具名的家电行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除了以尽可能少的价格来实现双方此前确定的合作外,鸿海最近一直表示想获取夏普董事会中的一个席位,当前股价下跌或许是个机会。鸿海最新也重申,如果夏普愿意出售更多股份的话,鸿海乐意协商。

    而对于夏普来说,如何解决当前的资金危机是当务之急。资料显示,夏普2000亿日元(约合25.4亿美元)的可转债将于明年9月到期,夏普需要尽早融资。据了解,目前夏普债务规模总计已达1.25万亿日元,其中包括3600亿日元的短期商业票据。而在最近一财季净亏1380亿日元后,夏普的净资产比率已以达18.7%,已经低于通常意义上被视作企业健康门槛的20%。

    有分析人士认为,夏普面临的是“二选一”的局面,如果不接受鸿海减少注资,就是得同意让鸿海取得更多股权。在话语权加大的情形下,鸿海可能会主张夏普关闭电视机组装工厂,并出售太阳能及家电事业。德意志银行分析师中根康夫也认为,夏普方面需要资金,鸿海方面则需要技术。因此,为了得到更多资金,夏普必须要转让更多技术给鸿海。

    不过,在吴咸建看来,当前夏普股价的下跌不能排除有机构做空的可能性,即便再缺钱,夏普也不会“贱卖”自己的股权,而且对于夏普这么大体量,也可以找到包括日本大财团在内等其他的投资方。他认为,由于双方各自遵循的是自身企业所在区域的收购法,随着股价的下跌,双方在注资协议上的分歧还将继续,短时间内走势难以预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国经济是否回升看东部

    下一篇

    请为“新三板”扩容准备好配套措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