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鄢银婵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鄢银婵 发自成都
7月24日,贵州省政府官网披露《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已取得中期成果。考察编制组历时21天,共收集贵州88个县上报项目2382个,并筛选出总额约3万亿元的项目编制重点投资项目。
目前这份《规划》的最终版本尚未出炉,但已引来质疑声一片。评论人士认为,这可能是“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的地方样本,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重走扩张投资老路,政府债务压力凸显。数据显示,贵州省去年财政收入仅为1330亿元,高达3万亿元的项目资金来源成疑。
贵州官方澄清:3万亿为未来十年估算
针对资金的质疑,7月30日晚,贵州省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规划》进行说明,相关负责人称,该规划根据全省旅游业到2020年的发展预测,初步设计近10年全省旅游投资额度大约需要3万亿元左右,且投资项目大多为招商引资项目,并非国家投资。
贵州省旅游局财务处人士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重申了上述说法。
此外,贵州省旅游局官网在7月30日、31日连发3篇新闻稿,一再重申上述说法,但对于短短21天收集筛选重点项目投资总额高达3万亿元的质疑,没有作出回应。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宋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贵州各县、市、州从已定的发展规划中挑选项目上报,3万亿元是根据各地上报项目统计得出的。
参与该《规划》评审工作的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曹安勇表示,《规划》是贵州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三化同步”的必然选择。《规划》编制工作计划于8月底前完成,待省政府批准后,将在省政府网站公布。目前,相关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项目贵州省旅游局还在和相关部门对接中,招商项目也正在优化中。
据一位接近编制《规划》的核心人士透露,《规划》最终投资金额很可能高于目前披露的3万亿元。
政府年投资或达千亿 财政压力凸显
“同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具备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宋明分析认为,3万亿投资不可能全靠招商引资实现,政府资金占比可能达1/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贵州省旅游局多次公开表述中,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是《规划》的目标之一。“既然要实现产业联动,交通、医院等公共服务类配套设施也要跟上,这部分投资需要政府资金,按照10年投资预期,政府每年为此规划需投入1000亿元左右。”宋明说。
今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再加上土地收入的锐减,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下滑。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2012年贵州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显示,上半年贵州省财政总收入852.73亿元,同比增长25.70%;贵州统计部门发布数据却显示,上半年贵州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1162.75亿元,同比增长45.7%,财政压力已经凸显。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GDP达2800亿元,同比增长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固定资产投资却高达3463.8亿元,同比增长60%,远高于GDP数值。
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认为,地方政府投资资金可能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借贷;二是通过地方债形式。据中国审计署2011年发布的第35号审计结果公告,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不少专家认为,上述两种融资途径操作性在目前有所降低。
“实际情况可能没有这么糟糕。”易鹏表示,《规划》中涉及到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投资都属于国家层面,并且贵州有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等连片特困区,这些地区的旅游产业规划都可纳入扶贫项目,地方政府实际投资金额可能不到20%。
《规划》实施或面临土地资源挑战
“《规划》实为贵州赶超意识强烈、投资热情高涨的映照。”曹安勇表示,贵州希望通过《规划》建成国家公园省,摘掉贫穷帽子。
今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为贵州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
时任贵州省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4月23日在第七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发言时再次将旅游交通建设纳入贵州省十项重点工程,对纳入《规划》的项目将给予多面政策支持。
上述接近编制《规划》的核心人士透露,贵州多地政府部门已将《规划》中的旅游产业当作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承载物。
贵州现户籍人口超过4000万人,目前仅有贵阳一个百万人口级别的城市,2011年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4.96%。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5083元,贵州的人均GDP仅16413元,为全国的最低水平。
“上半年贵州旅游业增加值达240亿元,约占全省GDP7.5%,通过旅游受益人群达300万人。”宋明认为,旅游业不仅能提高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还能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不错的选择。
而长期关注贵州城镇化发展的易鹏却认为,贵州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用地稀缺难题,这也为旅游开发带来了一定制约。贵州1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逾60%的面积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亦是国内多条流域的生态屏障保护区,在这个区域内,适用于城镇建设的面积不足3%。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