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高连奎:中国股市的长期表现取决于经济周期,而短期表现取决于货币周期,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每经编辑 赵庆
稍微了解经济周期的人都会知道,2008属于经济过热期,而2011年不过是经济复苏期而已,而中国货币政策的错误还不仅仅于此,在2011年6月的时候,中国又横空出世了一个新的监管指标,那就是日均存贷比监测,因为中国的存贷比实行的75%,如果改成日均监测的话,那其实相当于将存款准备金提高到了25%,任何一个真懂经济的人都会了解到其中的含义。
果不其然,到了2011年9月份,由于过度紧缩,中国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企业倒闭潮,民营企业家跳楼或是跑路潮,当时笔者于2011年10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中国经济莫错过悬崖勒马之机》的文章,文章中笔者指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高利贷面前铤而走险;一方面经过前期存款准备金的历次调整,中国已经有数万亿的存款躺在央行”睡大觉“,这简直是人间最荒诞的事情。央行是有能力解救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改变观念加大贷款”,尽管当时舆情汹涌,但由于社会上反通胀的声音仍然非常大,央行最终选择了按兵不动,而放任企业不断的倒闭,企业家继续跑路,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了2012年上半年。
2012年6月13日,笔者发表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致命错误》的专栏文章,同时这篇文章也以《日均存贷比令中小企融资难》为题在香港信报发表,2012年7月11日银监会发布新规《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新规规定,银行不得设时点规模考评指标,这其实标志着日均存贷比等指标实质取消,然而已经为时已晚,到了2012年7月份的时候,财经评论家牛刀宣布了自己的统计数字,据他统计全国跳楼、跑路的企业家已经达到560多人,而这只是公开报道的,那些未公开报道的估计得以千、万计。在民意面前,中国无数的中小企业和企业家群体被政府无情的抛弃了。
在此期间,央行分别于2012年6月7日和7月6日两次降息,但是存款准备金率始终未动,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未有任何缓解,而楼市却被启动了起来,2012年7月全国地王频出,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重新开始上涨,持续多时的房地产调控即将落空。2012年7月10日一个做实业的朋友向我反馈一个信息,说银行已经出现了放贷难,现在企业已经不敢贷款,确实全国经济一片萧条,哪个企业家还敢贷款呢,这真与2011年下半年企业家们拼命借高利贷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中国的企业家们是春天心态,他们相信经济已经复苏,而现在的中国企业家们已经是秋天心态,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即将进入寒冬。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的企业家们彻底没有信心了。
7月24日另一个企业家提到,中国的银行开始向地产商放款,至此中国经济的最大错误终于走到了极端,那就是饿死了制造业,救活了不该救的房地产业,不该饿死的饿死了,不该救的救活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错误的吗?而到了2012年7月下旬,一个更可怕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农民工返乡潮”,中国经济最可怕的局面终于出现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终于来临了。
其实这就是政治周期,永远偏离经济学家的理性预期,而是朝着与理性相反的方向发展,不然为什么人类总是克服不了经济危机,其实不是经济学家不够聪明,而是聪明的主意总是显得不合民意,结果最终还是以“经济大萧条”、“经济硬着陆”或是国家的衰落为结局,而越聪明的投资者反而越容易投资失败,道理其实也在这里。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