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为什么聪明的投资者更容易失败?

    每经智库 2012-07-25 13:23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高连奎:中国股市的长期表现取决于经济周期,而短期表现取决于货币周期,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每经编辑 赵庆

    高连奎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

    清华大学韩秀云教授曾经有句名言,“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左右你的不是因为你没有读书,不是因为你没有读MBA,也不是你没有学会管理,而是你不会看宏观大势”。这句话充分点出了看懂大势的重要性,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也说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其实也是说的势的重要性。而投资其实就是靠借势而成功的,因此要想投资成功就必须先看懂宏观大势。本书其实也是一本侧重于大势的投资理财书。

    投资者要想成功,笔者认为应该看懂两个大势,一个是经济方面的大势,一个是政治方面的大势,其实宏观大势往往就是由这两个方面交织而成的。

    在经济大势方面,主要是对周期的判断,经济是有周期的。经济周期可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一般把短周期称为库存周期,平均2-4年为一周期;中周期称为投资周期,一般7-11年为一周期;长周期也称建筑周期,15-25年为一周期,另外还有创新周期等,时间将会更长,根据这些周期理论,可以推断经济的走势。

    但笔者在这里不想过多的讲经济周期,而是要说清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重大问题,那就是中国的股市为何与经济周期不一致,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股市不能成为经济的晴雨表?笔者的答案是资本市场不仅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而且更受货币周期的影响,排除经济周期,其实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周期还是基本一致的:货币政策宽松,流行性旺盛,资本市场就会出现一波繁荣,如果货币从紧,资本市场必然萧条,只要这样进行对照印证,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但中国的股市也并非完全不按经济周期来,中国股市2007年的大牛市其实就处于中国经济最好的时期,而近期中国股市的不景气不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吗?而2010年的反弹行情其实也是与当时中国经济的复苏性繁荣相对应的,因此中国的股市与经济周期也是一致的。

    那中国的投资者到底应该按照经济周期进行投资,还是按照货币周期进行投资呢?其实可以这样进行一下总结,那就是中国股市的长期表现取决于经济周期,而短期表现取决于货币周期。这样两者也就辩证统一了起来,在2007年虽然中国政府进行货币紧缩,但是中国股市仍然一路狂涨,其关键就是经济周期压倒了货币周期所致。

    那为什么西方成熟国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里面的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成熟,其平均经济增长率不过每年百分之二左右,如果经济增长率能达到4%,就是高增长了,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严重的经济过热,或是通货膨胀,因此西方国家一般不会实行严厉的货币政策,他们的货币政策总体上比较中性,因此他们的货币周期体现得也就不那么明显,另外西方国家执政的政客们不会主动的治理繁荣,而是放纵泡沫,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总是出现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而中国只要出现一点经济过热就赶紧进行治理,所以中国经济一般不会过冷也不会过热,相对比较平稳,而在这里经济过冷或过热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货币政策,所以在中国货币周期是如此明显,这是与西方一个重大区别。

    其实经济周期,货币周期虽然复杂,但是对于很多投资高手,这些都是很容易掌握的,而最难掌握的是政治周期,而很多人投资失误也失误在了政治周期上。而且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在政治周期上失误。最关键原因在于很多极其聪明的投资者,会根据经济形势,猜测政府应该采取的经济政策,而他们这种猜测,往往是根据专业理性进行判断,但是政府往往不这么做,因为政府不是按聪明人或是专业人士的主张做,而是按民意,而民意往往是短视的,有害的。

    对此,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1929年的美国是当时世界第一制造业国家,同时,美国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家,结果,1929年美国中央银行开始在美国反击通货膨胀,1930年美国经济出现大萧条;再比如,1925年的英国经济萧条,失业率高企,但当时的首相丘吉尔虽然也不赞同恢复金本位,但仍然不顾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反对在民意的压力下恢复了金本位,结果英国经济更加萧条,这也直接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再比如1989年的日本是当时世界头号的制造业国家,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家,1992年日本中央银行全力去对抗通货膨胀,结果,日本经济踏上20年长期恶性通货紧缩。

    这些都是政府不听经济学家的专业意见,而只是草率的回应民意所酿成的恶果,到头来,这些恶果要谁承担,还是民众。

    这种情况并非只在外国,中国也是这样,在2011年整个世界都处于通缩中,从长期看世界更是通缩的,而中国即使出现了输入型通胀也不必反应过敏,但中国政府在民意的压力下也采取了最严厉的反通胀措施,这时中国的货币政策有多么严厉呢,其实我们只要将2011年的货币政策与经济过热时期的2008年的货币政策进行一下对比就知道:2008年时存款准备金的最高位为17%,到2011年11月,这一数字达到了21.5%,竟然比2008年的最高位高出了4个百分点,冻结资金(钞票)1万多亿元,间接影响贷款约6万亿。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新能源车财政补贴年底到期 后续政策未定

    下一篇

    SUV新实力派 全新进口奥迪Q3今日上市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