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长期看,由于体制机制障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能源资源价格上升、人口结构老化、企业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因素使中国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
完善“稳出口”政策,积极主动创造外需
记者:对外贸情况,您怎么看?
嘉宾:欧债危机恶化、欧洲经济增长停滞,以及全球经济二次放缓,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稳定外需对中国意义重大。在“出口退税”、“人民币汇率”以及“加工贸易政策”这三项政策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布局:
一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要稳定传统市场规模,提高出口商品质量,以培育竞争新优势为出发点,选择部分重点发展中国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扩大新兴市场的规模。2011年,我国与发达国家双边贸易增长18.3%,与发展中国家双边贸易增长27.0%,比发达国家快8.7个百分点。
以俄罗斯为例,现在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增长40%,今年前五个月累计增长24.4%。在中国对其他发达经济体下滑的情况下,依然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未来中国应该扩大与俄罗斯经贸投资合作,重点推进能源及上下游合作、资源深加工、联合机电制造等大项目合作;开展高技术和创新合作,中国应该进一步挖掘对俄以及对其他新兴市场贸易合作的潜力。
二是优化国内区域布局。要稳定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规模,提升外贸发展水平,以内生增长能力建设为出发点,重点发展沿边省区和近年来发展潜力巨大、成效显著的中西部地区,加快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扩大中西部外贸规模。中西部地区近年外贸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42.0%,比东部地区快2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毗邻中亚市场和东南亚、南亚市场,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很大,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三是优化贸易结构布局。把稳定出口与加快贸易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从目前情况看,有充足订单和刚性外需的大部分是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加大贸易融资、出口信贷和保险支持等向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高新技术等行业倾斜。
加快中国资本“走出去”,加大对欧投资力度
记者:对中国资本“走出去”,您怎么看?
嘉宾:在中国出口和利用外资大幅下滑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逆势上扬。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国内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走出去”内生动力逐步增强。而另一方面,危机也使得海外资产收购变得更加可行。
例如,由于希腊政府迫于偿债压力而大量出售国有资产,中国企业正借此之际瞄准希腊港口、电讯、银行服务、汽车产业、铁路设备、房地产、啤酒厂、电子工业、服装和玻璃仪器等多项领域。数据也显示,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流程、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消费品和工业品行业的海外并购交易也在迅速发展。
未来,国家需要不断完善对外投资的政策、法规,实现对外投资的便利化;通过与投资目标国达成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保障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海外利益;推动建立海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构建安全高效的平台。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特别基金,仿照英联邦开发公司、德意志开发公司、丹麦工业化基金、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韩国进出口银行、亚洲四小龙的“海外创业资本基金”、“海外损失准备金制度”等机构机制,帮助中国企业实现海外融资的便利性。
密切监控资本流向,加快建立系统性金融防火墙
记者:对跨境资本流动,您怎么看?
嘉宾:中国需要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之间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政策协调,密切监控资本流向,必要时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加强资本管制。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兴经济体之间的金融合作,推动各国间的货币互换,加快建立系统性的风险防火墙。
坚持房地产调控取向不动摇
记者:房地产成了中国经济“烫手山芋”,您怎么看?
嘉宾:随着经济增速的快速回落、地方财政收入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地方和开发企业对放松房地产调控的预期较为强烈。今年以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适当增加流动性供应,以首套房为主的销售量环比显著回升,房价尚未出现明显上涨。
当前,应以继续落实支持首套房购置政策为主,不宜出台力度更大的刺激政策。因为力度更大的政策只能加大信贷杠杆或引致非理性需求,从而推动房价上涨,使房地产调控再次落空。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坚持限购、限贷政策不变,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通过降低首套房购置成本,刺激以首套房为主的刚需入市,消化房企库存,增加房企经营性现金流,缓解房企资金压力,改善房企预期并促进房企新开工和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