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农发行:部分地区“卖粮难”缘于托市收购启动不畅

    2012-07-18 01:33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杨井鑫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杨井鑫 发自北京

    时值夏粮收购的高峰期,部分地区农民不时抱怨“卖粮难”。在《每日经济新闻》此前的报道中,有地区粮食局将该类问题的症结之一归结于银行“收购资金不到位”。为此,记者专程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以下简称农发行),就今年夏粮收购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农发行总行相关负责人。

    农发行客户一部总经理朱远洋告诉记者,今年托市收购启动明显较晚,是造成部分地区“卖粮难”的原因之一。“往年托市收购启动的时间都在5月底,而今年直到6月20日才在各地陆续启动。”他说。

    “卖粮难”背后的逻辑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这对卖不出去粮食的农民来说,却是一个例外。事实上,作为主要负责粮食收购资金信贷的农发行客户一部总经理,朱远洋也预料到了安徽、河南等地会有“卖粮难”情况出现,但却并非之前所说的 “市场波动”、“资金不到位”等表面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粮食市场的供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而粮食消费也基本保持不变,即今年粮食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与去年的差异不大。”朱远洋认为,经过比较分析后,市场各项因素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就不能解释“卖粮难”的原因。

    基于此,他认为今年“卖粮难”可能仍要归结为国家宏观经济的下行,由此带来的心理预期导致了这一现象发生。按照他的解释,市场低迷的现实让企业产生了粮食价格下行的心理预期,导致多数企业并不急于入市。同时,由于粮食价格回调的心理预期,农民急于售粮,造成了“卖粮多,收粮少”的市场短暂失衡局面。

    “一般情况下,粮食价格上行的时候,农民不会着急,甚至会有惜售的情况,以期待在更高的价格出手;相反,当粮食价格有回调预期的时候,农民就会急于售粮,市场就会出现‘卖粮难’现象。”朱远洋表示。

    农发行的“双重角色”

    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如今具有“双重角色”。在粮食政策性收购中,农发行是唯一资金支持银行,体现出其政策性。而在粮食市场性收购中,农发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角色一样,风险控制将摆在第一位。

    “农发行在2004年的粮食改革中,已经渡过了大包大揽的阶段。国家对粮食市场性收购采取的是多元化、多渠道收购策略。”朱远洋告诉记者,2004年,国务院作出了重大决定,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在市场正常的情况下,企业有钱挣就收粮食,没有钱就不能收。而农发行对各种市场主体的支持也是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能贷款,这与其他商业银行的角色是一样的。”

    “比如,一个县里有5家粮食收购企业,其中只有3个赚钱。那么农发行只会对这3家企业放贷,保证农民粮食收购,而另外两家不可能拿到贷款。”朱远洋表示,农发行对粮食收购企业放贷也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部分粮库“资金不到位”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据统计,现在国家粮食局一共有13000家粮食企业,而农发行提供贷款的企业只有2600家。朱远洋告诉记者,“卖粮难”的症结不在农发行,“资金不到位”也不是农发行的问题。按照今年的情况,解决问题最后还需要政府出手。“倘若所有的粮食收购企业都不挣钱,也不收粮食,那么就该政府‘出手’了。由政府通过调控来引导市场,让市场来引导企业收粮。一般情况下,政府会以托市价格来收粮,粮食最终进入国库,资金由农发行完全提供。”

    托市收购启动不畅

    理论上来说,在粮食市场“非正常”情况下,政府应“出手”调控,启动粮食收购最低价格预案。朱远洋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托市收购启动晚了一些,这或许是“卖粮难”的原因之一。朱远洋表示,托市收购减少市场供给,抬高市场粮价,对粮价能起到稳定作用。“一旦托市收购启动,粮价就不会再下跌了。粮食收购企业会改变心理预期,开始粮食收购。”

    然而,今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出乎市场的预料,托市收购启动“迟到”了20多天。“5月底,包括农发行在内的机构研究都认为可能今年不会大范围启动托市收购,但5月CPI数据出台之后,风向就变了。目前6个夏粮主产区省份都启动了预案。”朱远洋表示,往年托市收购启动的时间都在5月底,而今年托市收购直到6月20日才在各地陆续启动。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政府发布预案是以县为单位,粮食价格低于托市价3天即启动。然而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定困难。据相关人士介绍,在托市启动的流程上,往往当粮食价格低于托市价3天之后,预案才会上报中储粮审批,中储粮还要委托进行核实,最后落实可能要好几天。

    朱远洋表示,今年农发行在粮食收购资金支持方面已经制定了详尽的计划,计划市场性小麦收购量在760亿斤,而政策性收购会多300亿斤。

    严重灾害阻碍收购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今年安徽、河南等地出现“卖粮难”的现象,除了地域粮食改革较为落后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可能是今年粮食灾害较为严重。

    据了解,今年安徽北部、河南南部、江苏部分地区爆发了大区域的赤霉病,产出的粮食不能作为人们的口粮,甚至连饲料都做不了(病菌会通过牲畜传染到人)。如今,安徽统计的受灾害粮食超过了15亿斤,而国家粮食局已经向国务院上报此事。

    农发行客户一部副总经理张明旭表示,至今国家对染上赤霉病的小麦没有给出收购方案,亦没有给出收购的标准。“碰到这种事情,企业不敢收,而老百姓急于卖,也加剧了‘卖粮难’的情况。”据记者了解,安徽芜湖陶辛镇区域大范围爆发了赤霉病,10%~20%的农户因粮食品质问题遭到经纪人的拒收。类似情况在河南、江苏也有发生。

    “这种赤霉病比较厉害,目前只能作为工业酒精用料。”张明旭表示,在政策明确之前,粮食收购企业、银行也很无奈。

    据记者了解,对于赤霉病感染区域的粮食收购工作,国家需要单独来出台政策来应对。如今,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粮食局等多部门组成的国家夏粮收购调研组已经赴安徽、河南、河北等灾害区进行调研。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工伤先行支付制度“遇阻” 调研显示近八成城市未执行

    下一篇

    国际粮价疯涨 中国CPI恐抬头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