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复苏不能仅依靠货币政策放松

    证券时报 2012-07-06 10:02

    我国的经济复苏,不能仅仅盯在货币政策的调整上,而需要减税、刺激需求等措施多管齐下。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持续下行,央行货币政策也作出了一系列微调,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等。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行连续采取逆回购手段,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央行又于昨日晚间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已是央行在一个月时间内第二次降息。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复苏,不能仅仅盯在货币政策的调整上,而需要减税、刺激需求等措施多管齐下。

    调整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从近一段时间的情况来看,能用的政策基本已经用足,如加快大项目审批速度、加大铁路和交通投资建设力度等。所有这些手段,都是货币政策手段的体现。问题在于,由于不可能再采取大规模政府投资的政策,货币政策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经济下行的格局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扭转。

    经济下行的格局没有根本扭转,不代表经济呈现进一步恶化趋势。种种迹象表明,近一段时间采取的一系列稳定增长措施,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经济已经出现回稳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要把眼睛再盯在货币政策能否进一步放松上。

    事实上,货币政策放不放,已经不重要。当前,实体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并不是很紧迫,甚至可以说,已经相对饱和了。由于市场偏冷,产品销售没有渠道,很多企业都在压缩生产规模,压缩产量。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资金的需求欲望不强。放松货币信贷政策,释放的资金未必能够投到实体经济上去。反之,会因为流动性过剩,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更加不利的影响。

    现在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刺激消费,让市场转暖。只有市场转暖,消费需求扩大了,实体经济才能复苏。也只有实体经济复苏了,经济下行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因为这样,笔者认为,政策的立足点应当从货币转向财政、转向税收、转向刺激需求,从盲目地希望通过货币政策宽松刺激经济转向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刺激需求,仍然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出口,一条是消费。从出口来说,尽管欧债危机仍在延续,美国经济也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趋缓,但是出口仍有一定的潜力可挖,仍有拉动需求的空间。关键是政策要有利于出口,有利于企业向外拓展市场。

    日前,福建一些企业,为了出口退税问题,将福州市税务部门告上了法庭,原因是,税务部门该退的税不退给企业。虽然税务部门有一些理由,但总体上讲理由不充分。在经济持续下行、出口严重受阻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对出口企业设置障碍呢?

    如何在政策上给出口以支持,在工作上给出口企业以方便和信心,是十分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执法部门,不应当为了完成任务、扩大政绩,再给出口工作设置障碍和阻力了。

    就国内需求来说,尽管从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就一直在高呼鼓励消费、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口号,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有利于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并不多。除金融危机刚刚爆发时,出台了诸如鼓励家电下乡、汽车消费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之外,其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更多的都是有名无实。更重要的,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还在通过限制小汽车购买等,遏制汽车消费。如此,消费市场还如何拉动呢?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如何发挥呢?

    要扩大需求,减税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对实体企业来说,除了资金问题,就是税收负担问题。尽管经济已经下滑到不能再继续下滑的地步,但是,财政收入的增长却仍然保持不慢的增长速度。虽然从表面看,增长速度放慢了,但与GDP、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仍然增幅偏高、增速偏快。各级政府能够放下“税负”,给企业来一点实实在在的实惠吗?能够真正把税负降下来、把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降下来吗?

    就当前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在货币政策已经调整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切不要再把眼睛只盯在货币政策的宽松上,而要多管齐下。货币政策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但更多的措施和手段应当放在如何减税、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如何扩大出口等方面。靠货币政策放松来拉动投资的手段,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不是最主要的,也不能成为最主要的。即便要通过投资拉动手段,也要把着力点放在生产性投资方面,通过对生产性投资实行免税、增加财政补贴、扩大财政贴息范围等来保证。只有这样,经济复苏才有可能出现,经济复苏的基础才会稳固。

    上一篇

    央行近四年来首次非对称降息 利空银行股利好地产板块

    下一篇

    旺季迎来行业寒冬 煤企夏季押宝冬季“电煤供暖”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