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安徽“造城”补缺城市化

    2012-06-29 01:18

    安徽将在全省范围内选择20个以上实力较强的县城建设县级中等城市,各县均可于7月15日前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竞争上岗”。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陈都 发自安徽合肥    

    每经记者 陈都 发自安徽合肥

    一份来自安徽省住建厅的通知给安徽全省62个县城(包括6个县级市)打了一针“鸡血”。

    这份名为 《关于开展建设县级中等城市申报工作的通知》显示,安徽将在全省范围内选择20个以上实力较强的县城建设县级中等城市,各县均可于7月15日前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竞争上岗”。

    风风火火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同时,安徽的城市化正在提速。

    安徽省政府相关官员表示,较之周边省份,小城市建设一直是安徽城市体系建设中薄弱的一环,目前,安徽的诸多县城,在人口规模、经济活力等方面已具备建设中等城市的基础条件。

    补齐短板

    当一个个“空城”、“睡城”浮现各地,城市规划者的神经也变得越来越敏感。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均属后发的中部省份安徽来说,在保持造城激情的同时,更需要一份谨慎的心态。

    “我们不是在搞造城运动。”昨日(6月28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参与制订这一规划的安徽省住建厅副总工程师高冰松说。在她看来,20个中等城市建设规划的出台,源自小城市缺失已经成为安徽不得不解之“渴”。

    “规划出台前,我们考察了安徽城镇体系格局的情况,认为目前安徽的城市化主要有两个 ‘缺’。”她说,一方面是缺少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随着合肥行政区划的调整和产业实力增强,以及以芜湖为中心的滨江城市群逐步形成,这个缺口正在补上。

    高冰松所说的另一个缺口,则是指安徽缺乏小型城市。

    “在巢湖调整为县级市后,安徽目前共有6个县级市,再加上城市体量较小的地级市池州和黄山,满打满算也只有8个小型城市。”高冰松说,其他14个地级市人口规模均超过50万人,已属于大城市范畴。

    而与安徽毗邻的浙江和江苏两省,县级市分别为22个和25个。中部兄弟省份江西的县级市数量也达到了11个。

    “从一个省份来说,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只有在比例适度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安徽省发展研究中心《决策》杂志副总编张道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缺乏小城市,导致大城市向城乡带动的环节缺失,影响其经济辐射能力。

    安徽原本存在小型城市建设薄弱的结构性矛盾,“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方面,安徽已经有超过20个县具备了建设中等城市的基础。”高冰松说,在产业承接转移的大潮下,“产强城弱”的局面愈发突出。

    按照2011年的统计数据,安徽63个县中,县城人口在15万以上的占了县城数量的一半以上。肥西、肥东、长丰等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过300亿元和200亿元,已跻身全国百强县和中部百强县行列。

    事实上,此次该省住建厅发布的《通知》中也对申请建设中等城市的县域有条件约束。其中主要包括,2010年底,县城建成区常住人口原则上需达10万人以上;近两年在省政府县域经济分类考核中位次靠前或有提升;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建设主要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已建立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并依法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等。

    倾斜皖北

    在扩充小型城市规模、完善城市体系之外,安徽建设20个中等城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则是振兴皖北。

    2011年,安徽出台了《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照此《规划》,2015年,该地区生产总值达8200亿元以上。官方资料显示,规划出台前,皖北地区总人口3633.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3.5%;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2.2亿元,仅占全省的33.5%。

    各县的申报工作尚在进行,高冰松却已明确表示,“建设县级中等城市,我们更可能把重点放在皖北地区。”

    皖江城市带是该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据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办统计数据显示,皖江示范区中的8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28.6亿元,增14.4%,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1685.7亿元,增27.7%,占全省64.3%;进出口总额279.8亿美元,增27.3%。

    皖北地区与皖江地区相比,城市布局有很大差异:皖江地区城市集聚度高,尤其是沿江城市密度大;而皖北城市布局比较均衡,没有特别强大的中心城市。

    以阜阳为例。虽然当地户籍人口已超千万,但受水资源限制,很难发展成为合肥这样的区域性特大城市,需要中心城市联合周边县城,共同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所以,皖北的经济增长极必须采取点型的发展模式。”高冰松说。

    “县级中等城市重点布局皖北,正好可以成为皖北振兴的重要抓手。”《决策》杂志副总编张道刚也向记者分析,皖北的人口基数高,全国第一人口大县临泉的人口规模甚至突破了200万,且人口向县城迁移的欲望很强,只要放开一些相关政策条件,县城的人口集聚速度会非常快。

    从另一个角度看,“皖北还可走一条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通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人口集聚,再吸引产业集聚。”高冰松说。

    不过,如何避免单纯的土地城市化,从“漂漂亮亮”到“冷冷清清”的怪圈中走出来,将是安徽面临的挑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6·30“大限”前夜 近20部委鼓励民资实施细则已出台

    下一篇

    ·今日微评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