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首钢长钢长期超标排污 被勒令限期治理

    2012-06-14 01:25

    山西省环保厅对首钢长治等3家长期超标排污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然而在钢铁行业已经步入全面亏损的背景下,本已不赚钱的国内钢企又能拿出多少钱专门治理污染呢?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国栋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张国栋 发自北京

    眼下的国内钢企,不仅要拿出精力应对疲软的钢市,还得专门拿出资金治理环保。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长钢)就遇到这样的事。

    6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山西省环保厅获悉,日前,山西省环保厅对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有限公司、山西合成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限期治理,理由是3家企业长期超标排污。

    值得关注的是,在钢铁行业已经步入全面亏损的背景下,本已不赚钱的国内钢企又能拿出多少钱专门治理污染呢?

    首钢长钢等3企业被限期治理

    1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关于对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的通知》(晋环发2012【222号】)称,据山西省环境监控中心监控平台显示,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1号、2号竖炉未配套建设环保设施,排放的二氧化硫2011年连续3个季度超标排放,今年4月1日~24日连续超标排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3条规定。

    为此,山西省环保厅决定对首钢长钢实施限期治理。具体为,首钢长治钢铁要按山西省有关要求淘汰旧厂区2×420立方米高炉、1×402立方米高炉和3×21吨转炉,以及与其配套的原料配套设施1号、2号竖炉。

    据悉,如有许可暂不淘汰,则应于2012年6月15日前制定确保烟气达标排放方案,经省环保厅同意后实施,2012年9月30日完成治理;治理期间限制生产规模,限制废气排放;完成后及时申报省环保厅验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被一同实施限期治理的还有华电大同第一热电厂有限公司和山西合成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前者是因为燃煤锅炉配套的烟气脱硫设施老化、工艺落后,经烟囱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硫今年一直超标排放;后者则是因其1号、2号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硫,今年4月1日~24日连续超标排放。

    此前,山西省环保厅曾对2012年第一季度重点企业超标情况进行了通报,30家企业因废气废水超标排污不仅受到经济罚款,污染企业的“绿色信贷”也将受影响。山西省环保厅的通报显示,山西全省重点监控企业446家,超标排放企业30家,平均达标率93.2%。其中,废气超标排放企业14家,共19个排放口;废水超标排放企业11家,共13个排放口;污水处理厂5家,共5个排放口。

    企业亏损能拿多少钱用来环保?

    据悉,长治市环保局、大同市环保局将负责监督上述3家企业的执行决定。而根据上述通知,包括首钢长钢在内的3家企业逾期完不成治理或治理不达标,山西省环保厅将建议省政府决定,今年10月1日开始停产治理。

    当日,山西省环保厅污防处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因为自己不是经办人对限期治理的具体进展并不清楚。但他也向记者证实,首钢长钢的确存在经常超标的情况,所以才要处理。

    在外界看来,对于国企而言,环保部门的处罚力度太低,起到的仅是隔靴搔痒的警示作用,企业违法成本很低。此外,碍于国企身份,环保整治并不像对待私企的力度明显。

    对于停产治理的可能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试图拨打首钢长钢官网公布的电话,其后证实为空号,而记者虽拨通了其质量监督站电话及销售电话,但对方均无法提供正确的总机号码。此外,首钢长钢信息中心人士以 “问题不属于本部门负责”为由匆匆挂断了记者的电话。

    同日,山西省环保厅宣教中心人士记下了记者的所有问题,并称当天会把问题上交到厅办公室,但答复时间不能确定。“要采访的话,都是单位对单位,要有采访函,走完程序才能再回复。”山西省环保厅人士称。

    钢铁作为高污染行业之一,曾饱受诟病,而首钢长钢更不是首次登上曝光台。据记者了解,早在去年,在山西省环保厅通报的2011年第一季度全省22家环保不达标生产重点企业中,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就因连续三个季度超标排放,赫然在列。

    此后,在2011年第三季度山西省环保不达标生产的重点监控企业名单里,废气排放超标企业(废气超标排放企业18家,40个排放口)和废水排放超标企业 (废水超标排放企业6家,6个排放口)均发现了首钢长钢的身影。

    那么,在钢铁行业已经步入全面亏损的背景下,本已不赚钱的国内钢企又能拿出多少钱专门治理污染呢?

    首钢总公司此前曾在 《2011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中称,若国家有关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行人将为达到新的环保和节能减排标准而支付更多的费用,承担更大的环保和节能减排责任,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

    (实习生李融融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险资投资13项新政征意见预期投资渠道渐次放开

    下一篇

    国内成品油价格战趋缓 山东地炼批发价反弹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