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魏玉卿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魏玉卿 发自北京
2012年显然又是一个高管变动高峰年!除了有华夏基金范勇宏、王亚伟这样的江湖大佬级人物之外,更多更迭则集中在中小基金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统计,近期就有万家基金的总经理杨峰、中银基金总经理陈儒、东方基金总经理单宇、华富基金副总经理邹牧、中欧基金副总经理徐红光、浦银安盛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陈篪、国联安基金副总经理王峰等离任。
我们或许无法了解每位高管离任背后的具体原因,但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讲,一个显而易见的背景就是基金在发展中遇到了困难,于是纷纷寻求通过换帅来谋求发展。
在这些基金公司中,中欧基金高管在6月的变动或许具有代表性。
副总经理一任一离
6月1日,中欧基金公告,任命投资总监周蔚文为副总经理;6月2日,中欧基金再度公告,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徐红光因个人原因离任。
资料显示,中欧基金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2亿元,其中意大利意联银行股份合作公司持股49%,国都证券持股47%,万盛基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股4%。
作为一家中外合资基金,这样的背景在初期是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其旗下第一只基金中欧趋势于2007年1月成立,首发规模达到68.75亿份,显示出曾经也红过一时。虽然初任基金经理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还有响当当的CFA资格,但中外合资基金似乎都犯了水土不服的问题,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管理业绩,都乏善可陈,在网上饱受诟病,类似的基金还有浦银安盛。
随着基金经理的频繁变更,中欧趋势的业绩回报初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当前其规模已经减少到20亿份。从中欧基金设立和发行第一只产品来看,理应获得更好的发展。但事实上,按照银河证券一季度末统计数据显示,公司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排名靠后,管理总规模60亿元左右。
显然,从基金的业绩来看,投资者不满意;从公司的发展看,股东不满意。照此逻辑,人员变动似乎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近期这类基金的人员变动很频繁,可以理解为前期矛盾的总爆发,也可以从正面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公司通过人员变动来寻求新的发展,因此也可以理解为积极信号。但人员变动的最终结果如何,还需要观察,毕竟我们看到很多基金公司在人员大调整后,也没有获得新生。”上海某长期进行基金研究的券商分析师认为应该积极关注基金公司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
从许春茂到周蔚文
中欧基金的人员变动从引进光大保德信的许春茂开始,但事后看,这是一大败笔,许春茂在原基金的老鼠仓事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关于投研团队的组建一度搁置。
随后,中欧基金引进了原富国基金的基金经理周蔚文。周蔚文曾任光大证券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10月到富国基金任研究员,2006年11月至2011年1月担任富国天合基金经理。
转战中欧基金后,周蔚文被委以重任,全面负责公司的投研业务,并担任中欧蓝筹、中欧新趋势、中欧盛世等股票类基金的基金经理。
从就任中欧新趋势基金经理后的业绩走势看,开始强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已相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今年以来截至本周,其净值增长率达到约13%,远高于行业约7%的平均水平;此外,中欧中小盘、中欧新蓝筹的表现也相当不错。
随后,中欧基金任命周蔚文为公司副总经理,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算是对其业绩的肯定。中欧基金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也表示,公司投研部门在周蔚文的领导下,整体呈现出一种融洽上进的精神面貌,管理效果显著。
“如果在周蔚文的的引领下,其投研团队稳定,能够在基金净值上逐步稳定在平均水平之上,甚至有更好的行业排名,就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肯定,算是解决了投资上的问题。”某基金人士这样评价。
总经理亲自抓营销
不过,中欧的人员变动还在进行,就在任命周蔚文的第二天,宣布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徐红光离任。徐红光是在2010年加盟中欧基金,在此之前的东家是上投摩根,任总经理助理、销售总监。
加盟中欧基金后,徐红光仍然以营销为己任,但营销难做,是中小基金都面临的问题。在徐红光上任后,中欧基金先后发行了6只产品,但总体规模未超过60亿份,这并没能实现其上任伊始时的豪言壮语:“我们力争在几年内挤进中上游”。事实上,其勾勒的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路线图越走越难。
某基金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评价道:“在无法跨越这样的障碍后,探寻黯然走人背后的是被走人还是主动让位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徐红光离任后,中欧基金表示:“目前公司营销工作暂时由总经理刘建平直接管理。”
中欧基金还向记者回复道:“基金行业自2007年以来,遇到一些困难。受市场环境的影响,未能给投资人创造较好的收益,同时受到其他领域产品的挤压,发展迟缓,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情况。整个行业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很多方面都在自我调整来符合市场和投资人需求,可以说现在基金行业和整个市场都处在一个较大的转折期。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向好,投资人的理财需求仍然很大,基金行业未来发展的空间广阔。”
随着徐红光的辞职,总经理亲自抓营销能打开局面吗?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答案自然就会揭晓。
·记者观察
业绩与营销的矛盾
营销抱怨基金经理无法提供让投资者满意的业绩,影响了营销的业绩;另一方面,基金经理做出了业绩,如果营销无法在短期内提升规模,基金经理就会有不满。如果公司不能协调两者的关系,往往导致管理层的变动。
这种观点被业内人士所广泛提及,当然也在现实中频频上演,随着基金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这种矛盾更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很多基金公司来讲,团队稳定和协调作战,是取得好的业绩和获得健康发展的基础。在以中欧基金作为中小基金公司代表中,同时折射出来行业的一些现实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中欧基金在经历了系列的人员变动后,业绩上显现出了成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有不少中小基金公司同样在经历了高管轮换之后,反而更加一蹶不振。
因此“换帅”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杀敌,用不好同样能自损,所以求变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少的无奈,如何让营销和业绩平衡,如何让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转化为生产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其实从中欧的例子来看,虽然投研好像有了起色,但是持久力又如何呢?反过来说,徐红光的辞职,是不是又反过来影响了其营销呢?所以现在对中欧下定义,显然为时尚早,相信最终市场会给出最为公正的结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