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村级市”挂牌背后的土地渴望

    2012-05-23 01:04

    自5月8日建“市”以来,河南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吸引了来自四川山西安徽湖南以及新疆等地的考察团队。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泽民 河南濮阳摄影报道    

    每经记者 李泽民 河南濮阳摄影报道

    挂牌十余天后,原本弥漫在李连成心头的忐忑才逐渐消散。

    自5月8日建“市”以来,河南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已在短短的时间内,吸引了来自四川、山西、安徽、湖南以及新疆等多地的考察团队。

    这一天,河南省委组织部一行坐在西辛庄村村委会议室,在桌子的另一侧,61岁的村书记李连成讲述西辛庄筹建“村级市”的想法。而在村委会前的广场上,来自河南荥阳城关乡石板沟村的村委成员,第二次前来“取经”,此刻正在等待跟李连成见面。

    尽管当地民政部门对西辛庄村私自建“市”的惊人之举表示反对,认为其提法不规范,但十余天来,多部门、多地方领导的登门考察,使李连成吃下定心丸。

    “让农民过上市民的生活”,这是李连成的朴素愿景,正因此,李也认为,只有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村现代化”这“三化”才能使目标得以实现。而在李连成看来,促使“三化”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村级市”的建立。

    “村级市”,这是“投到现有规则体系里的一颗炸弹”,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如此认为。

    舆论热议还在持续,而括弧里头有个“筹”字的西辛庄市已在按照原有的步履向前,只不过摆在这个 “村级市”面前的生意经,尚有多重的羁绊。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实地调查,当地发展所面临的土地掣肘,业已成为西辛庄绕不过去的坎,通过建“市”达到的聚合之力腾出更多土地,亦成为建“市”的归因所在。

    小村庄的大事情

    如今,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市(筹)的牌子,还依旧挂在西辛庄村委会的门口。

    西辛庄村委委员李连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建立“村级市”的想法,李连成已经酝酿了一年多,现在提出的原因是认为时机已经成熟。

    其实,早在今年全国 “两会”期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连成便对外宣称,要把西辛庄村建成中国首个“村级市”,此言一出,争议四起。

    赞扬者有之。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指出,所谓“村级市”,本质上是一个“村民经济共同体”,它符合小城市、小城镇优先的现代化战略;但反对者也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在微博上公开指出,“这不叫改革,这是瞎胡闹。”

    对于这样的反对声音,李连成并不认可,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概念和内容是两回事,我们这个“村级市”首先没有公务员,另外不设行政机关。

    为了建“市”获得一定的学理支持,早在4月18日,李连成就请来了河南省社科领域内的专家和一些高校学者,专门针对此召开了一场新型城镇化的研讨会。

    当天,李连成当着众位专家的面,指出建“市”是根据西辛庄村的变化提出来的,随后他对西辛庄村进行了现实和往昔的比较。

    据悉,西辛庄村共有680口人,172户人家。耕地只有970亩,企业20家。在西辛庄务工的人数接近9000人,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26000元。“西辛庄村过去比较穷,在土地改革的时候,西辛庄村每家每户都是贫农,连一户中农都没有。在生产队时代,我们村的土地每一口人分粮食没超过200斤。”李说。

    上世纪80年代,濮阳市刚刚成立,中原油田在濮阳市大规模开发,当时蔬菜比较紧缺,李连成抓住这个机遇自己建了三个蔬菜大棚。

    此后,濮阳号召全市开展蔬菜大棚,“搞的多了,西辛庄人就没法搞了。”于是李连成在2004年开始招商引资,又随后发展第三产业。根据他的介绍,现在的西辛庄村已有企业30多家,年产值10多亿元。

    另外,如今的西辛庄已经建起敬老院、医院,整个村庄有着完善的下水管网和太阳能路灯。

    已有的成绩坚定了李连成建“市”的信心,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再差的“市”也比农村好,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挂牌提上日程。

    而对于西辛庄的村民而言,他们并未因建“市”而雀跃,一位李姓村民告诉记者,虽然这是小村庄的大事情,但不管叫不叫“市”,只要生活富裕就好。

    “小鸟经济”的出路

    李连成谈得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对于招商引资,他并不多言。

    河南荥阳城关乡石板沟村五位村委成员二度来到西辛庄,他们最大的希望是李连成能介绍一些过去招商引资的经验。石板沟村最年轻的村委委员张晏淼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村没有一家企业,传统农业效益不佳,我们也很想引进企业。”

    然而,当天与李连成见面后,他们并未获得招商引资的经验,村委会委员最后希望李连成能够前往石板沟做一次讲演,李给出的答案是,需要向有关组织部门申请。

    一组关于西辛庄村招商引资的公开数据显示,去年该村产值十多亿元,利税1.2亿元,人均收入2.6万元,解决就业人口9000多人。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西辛庄村现有的30家多企业中,除了少数几家是当地村民所有的股份制企业外,其余的企业与西辛庄仅是租赁土地关系。村里仅有的集体企业——医院和宾馆目前也都处于亏损状态。

    实际上,西辛庄村廉价的土地租金是吸引外来企业的主要动力,另外这里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也是促成西辛庄村招商引资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西辛庄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被用于租赁,租赁费用通过粮食价值加以抵算,每年每亩生产1500斤粮食,折合目前市价每亩收入不超过2000元。

    而坐拥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使得更多企业选择在此落户。早在数年前,濮阳地区就成为国内第二大液化天然气生产基地,该市下辖的各县区及周边地区有着数十座天然气加气站,完全解决了居民生活用气所需。西辛庄村通上天然气已有多年,这也成为了李连成给予本村福利的一个来源,每人每月可以免费使用7度电和7方天然气。

    来自浙江临安的吕建良说,投资西辛庄村首先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其次是一路绿灯的政策支持。江苏镇江震东电光源公司已投资1.2亿元在西辛庄建厂,分公司副总经理董军海同样认为,在此建厂的优势有两个:一是人力成本,二是天然气。

    但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实地调研后认为,现在西辛庄的企业总体上是以天然气的廉价供应为支撑的,西辛庄村人真正拥有自主产权的企业还比较少,规模也小。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濮阳市想在西辛庄村规划建设一个食品工业园区。

    对于这样的规划和设想,刘道兴建议西辛庄要正视现在的产业,重视已有的项目,要把现有产业的继续保持和发展跟新建工业园区的关系厘清。在他看来,西辛庄的工业经济可以被概括为小鸟经济,意即“飞到哪里,哪里适应了就落到哪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它就起来飞走了,这是讲经济的脆弱性。”

    刘道兴建议,“如果有的地方天然气价格比这里还低,那他(企业)可能拉起设备就走了,所以说你们(西辛庄)一定要悉心呵护,千万不要让现在聚起来的企业飞走了。”

    纠葛土地账本

    李连成挑战现行行政体制的建“市”举动,被其赋予了两层意义,除了圆农民城市梦之外,就是腾挪出更多土地。

    据了解,现在的西辛庄村已经所剩土地不多了,之前的土地租赁给了工厂。对土地的渴望已成西辛庄村下一步发展的首要的现实性考虑。而建“市”后,周遭15个村的村民,开始自发性地向“西辛庄市”靠拢,已有多个村的村民以摁手印的方式,表达了“加盟”的意愿。

    魏榆林头村村委会干部魏丁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村子大约有80%的村民已经摁过手印,要求共同加入“西辛庄市”,也想成为市民。

    根据李连成向记者提供的说法,假以时日,这15个村子全部加入西辛庄 “市”,那时至少可以整合2000亩的土地资源。

    更名后的西辛庄,行政上依旧归现在的庆祖镇管理,腾出的2000多亩耕地可以用来建设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或将在未来成立农业生产公司等。

    站在西辛庄市的规划图前,李连成说,未来西辛庄“市”中心是个大广场,周边全是两层楼的建筑,正中间是四栋13层的高楼,这些目前已经设计动工。

    但对于大社区规划,也有社科专家指出,西辛庄在建“市”和建大社区规划问题上,既要有超前思维、科学规划,又要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

    刘道兴不太赞成在西辛庄孤零零地建几座高楼,不仅成本太高,而且太扎眼,也和庆祖镇不太适应。从发展方面看,西辛庄现在还比较贫穷。在他看来,西辛庄建“市”实际上可以概括成:用城市的办法来解决农村问题。

    耿明斋提出的疑问是,在将来土地资源的分享方面,15个村子并过来后,新村在什么地方建,腾出来的土地权属如何界定,价格怎么计算,这些都需要厘清。

    显然,李连成对此并未做过多考虑。李只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新型城镇化的出路只有通过土地才能解决,没有充足的土地作为发展的支撑,这样的城镇化会走弯路。

    新型城镇化路径

    农村+村委+企业,这是西辛庄市土地流转的典型模式,而在濮阳,“园区+合作”、“转包”、“土地互换”等多类型的土地流转正在发生。

    今年2月,濮阳市委农办农村经济科科长许来军指出,现在农民收入提高幅度小,其表面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不高;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农业经营规模偏小。

    李连成也认识到,农业在土地上的效益不高,村里的年轻一代不愿种地,实现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但合并土地之后该怎样确定权属,他并不知晓。

    许来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让农民将原来承包的土地转手再包出去,仅凭转包时手中的一纸合同,能不能保障农民自身的权益?他心里没底。

    据了解,今年濮阳市因土地承包引起的农民上访案例就有10余起。许认为,现在的农村土地流转还处在一个靠自发、少平台、不规范的阶段。具体表现为“五多五少”,即:对土地流转的主体、性质理解不透的多,完全清楚的少;自行流转多,报批准、报备案的少,申请变更登记的更少;流转过程中的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约定不明确的多,约定明确的少;书面协议内容不规范的多,规范的少等。

    土地流转起点低、规模小,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期望大、顾虑多,流转行为的欠规范、管理差,诸如此类的症结,在许来军看来已经或多或少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处于建“市”争议中的西辛庄,在刘道兴看来,此市为市场之“市”,而非市长之“市”,因此土地怎么流转、房子如何买卖等都要通过市场进行。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李连成对这些尚没有形成具体的思路,虽然他认为土地流转是新型城镇化最主要的出路。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问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李晓峰教授给出了两条建议:一要进城,二要造城,要成为城市一员就只有这两条路走。“过去城市化更多的是想进城,而现在我们颠覆了这样的思路,城市化需要自己造城,要想让西辛庄的百姓都能够享受城市的生活,进城这条路走不通。”他说。

    李晓峰解释,“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城,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进城,更不是所有人进城以后都可以在这个城市生存和生活下来,所以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需要造城。”

    被村民揶揄为“李市长、括号筹”的李连成,今年将会全部拆除全村仅仅使用了9年的数十栋二层楼房,他的梦想是在豫北平原的小村庄拔地建设四栋高楼。

    ·记者手记

    李连成的生产力

    从未念过书的李连成,在其花甲之年常说的三个字是:生产力。

    采访结束,这位当下陷入舆论焦点的村委书记,送给记者的最后一句话是:宣传也是生产力。末了,依旧是他那副招牌式的微笑。

    当国内第一个“村级市”在李连成所治下的西辛庄村横空诞生之时,蜚短流长,而他淡然一笑,双手一摊:批评也是生产力。

    执掌村委书记21年,成就了一个豫北黄河滩区小村的野心,也引得全国各地的考察团队接踵而至,他又说,典型也是生产力。

    自视为有着清醒头脑的这位老人,面对一屋子的“取经”者,尝试着给自己泼点冷水,“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个时候我要谦虚。”

    坐在那副西辛庄村未来的规划鸟瞰图前,他提高声调,认为其所理解的科学就是将复杂变简单,文明就是懂事,道德就是吃亏云云。

    说到畅快之处,桌子被他拍得啪啪作响,间或站立起来,向上扬起手臂,然后重重向下,“我不求十全十美,但求问心无愧。”

    两侧的听众喑哑无声,侧仰着脖子,听着李连成讲述西辛庄的传奇:该村拥有企业30多家,年产值已达数十亿元,人均年收入超2万余元,全村拥有汽车30多辆。

    会场外,那个被民政部门并未承认的“村级市”牌匾,还在“执拗”地挂着,前来与此合影的人们来了一拨,又是一拨。

    广场外面,一个巨大的卧石上刻着这位书记默奉的圭臬: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九个大字,写得工工整整,亦如初识汉字的孩童所为。

    村委大楼二层的荣誉室挂着《西辛庄大事记》,其中一条是:“2001年7月1日,李连成开始学习认字写字,濮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新杰指导。”

    如今,尚能看懂报纸的他,对建“市”之后扑面而来的声音颇为在乎,其中社科院教授于建嵘所言“瞎胡闹”的批评,尤让他难安。

    心有块垒,不吐不快,采访当天面对一拨考察团,李连成认为,尽管批评也是生产力,但也有批评错的时候。

    他的愿望之一,就是希望这位社科院的农村问题研究教授,实地前来西辛庄看看,通过考察消弭认知上的不统一。

    而就当地村民而言,对于这位村委书记的建市狂想,他们没有不去支持的理由,城镇化带来的利好,已是有目共睹。

    村级市,这一被社科专家称之为挑战性课题的创新举措,成立十余天来,李连成已尝到了甜头,他已接到了很多企业意欲抛来的橄榄枝。

    中午时分,坐在偌大的会议室内,有些疲惫的他向记者坦言,建市的目的就是为了招商引资,最终使得农村走上“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他转过身来,指着墙上的远景规划,四栋13层的高楼被周边的小别墅围着,腾挪出来的土地上准备建立更多的企业。

    村民现在住着的二层洋房预计今年年底就会全部拆除,明年,新的规划正式实施,他说,西辛庄村将再度实现新的跨越。

    采访末尾,他指着桌子上空荡荡的矿泉水瓶,略有感慨,“这些都是省里来的考察团自带的水,村里从不提供,吃喝招待方面的支出为零。”

    走在村中,一条红色的横幅闯入视野:努力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圆我们农村农民城市梦。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部分模式

    南海模式

    1992年,广东南海市开始试行土地股份制,即以行政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将集体财产及集体土地折成股份集中起来组建股份合作组织,然后由股份合作组织直接出租土地或修建厂房再出租,由本村农民分享土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

    温州模式

    土地转包模式的代表,方式包括“招投标式转包”、“中转站式转包”和“中介机构合同转包”等三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周俊生:打击内幕交易限制权力渗透市场

    下一篇

    销售人员自称不限购 三亚半山半岛或违反限购令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