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四天一向被外界看做是 “楼市风向标”的杭州人居展昨日闭幕,虽然参展规模“缩小”,但人气却出乎意料的高,而且人居展上还出现了上百名来自温州的看房者。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徐杰 发自杭州
每经记者 徐杰 发自杭州
张良(化名)坐在温州到杭州的车上,身边摊放着各式的房产项目介绍资料和协议,这个5月,他比原来更忙,主要是前往全国各地看房地产项目。“晚上要见一个开发商,22日上午又要见一个开发商。”昨日(5月21日)张良在电话中这样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张良2002年开始“炒房”,辗转于上海、杭州、山东等城市,被业内称为“温州炒房团团长”。
为期四天一向被外界看做是 “楼市风向标”的杭州人居展昨日闭幕,虽然参展规模“缩小”,但人气却出乎意料的高,而且人居展上还出现了上百名来自温州的看房者。有专家认为,杭州当地开发商或采取以降换量方式,吸引看房者“抄底”。
温州看房团身影重现
5月19日下午,一个由六辆大巴组成的温州看房团浩浩荡荡地出现在杭州,5月20日,这支队伍出现在杭州人居展上。
“看房团共有200多名成员,分别来自温州市区以及乐清、平阳、苍南等地。”此次看房团活动主要由温州当地电视台组织,看房团的组织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这些看房者都是自愿报名参加,此前他们也来过杭州看楼盘。
该负责人称,此前他们也组织过类似的活动,前年,同样规模的看房团报名用了一个月,而这次200多个名额两天就报满。“去年10月,因为市场冷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未能成团。”
看房团组织者昨日还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这些看房者没有成交楼盘,但经他们了解,有些成员已下订单。“这些看房者主要为50岁左右的中年人,刚需自住,有些是替有购房资格的儿女看房”。
记者获悉,本次看房团中,也有部分人群是冲着投资来的,“我在北京工作,爸妈不太常来杭州,但还是想买一套酒店式公寓。听说现在杭州房价都在降,就来看看有没有好的商业项目可以买。其实商铺也可以考虑,只要有投资价值的就行。”温州看房团一成员曾向当地媒体这样表示。
出现其他县市的看房团
虽然这些看房团成员大多都住在温州,但他们对杭州楼市并不陌生。“这些看房者对杭州楼市板块、大致价格、户型等基本信息都了如指掌。”杭州当地一接触温州看房团的媒体同行向记者表示。
实际上,类似的温州看房活动在杭州此前并不少见。杭州当地一资深房产评论员认为,这说明杭州楼市对全省人民来说吸引力依旧,杭州楼市的降价幅度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同。有意愿为孩子在杭州买房的人还是很多,浙江省内很多地方的人,还是非常关注杭州楼市。
而杭州网首席评论员丁建刚看来,这些外部需要是真实存在的,温州有些区域的房价比杭州的还要高,存在倒灌现象。“此次看房者中的大多数人有杭州情结,有些人的子女在杭州工作或读书,他们为子女买房,有些人则想换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除温州看房团外,据杭州当地媒体报道,5月19~20日杭州人居展期间,由媒体组织的永康百人看房团也出现在杭州,他们考察了6个楼盘,考察对象包括了精装修公寓、排屋、别墅等项目。这些永康客户在杭购房意愿强烈,所到之处,引起开发商极大的关注。
4月新建住房价格杭州降10%
温州泰和营销机构总经理林育则认为,眼下是抄底杭州楼市比较好的时间点,温州看房团的团购能力对杭州开发商依然有吸引力。杭州楼市降价幅度比较大,同时,从品质、环境等因素看,杭州的楼盘性价比要高于温州当地的楼盘。
“看房的确实比原来多了起来”,温州市市场营销协会执行会长、温州市诚鼎房地产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良溪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意味着投资房地产的苗头再次显现。
刚刚闭幕的杭州人居展,受参展企业和参展楼盘减少的影响,本届人居展期间成交量有所减少,据统计数据显示,四天展会期间参展商品房成交28套,面积3693.4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26套,面积3575.6平方米。但从这四天杭州市区整体情况看,市场成交活跃,商品房日均成交量在300套左右,商品住宅在240套左右,同比有较大提高。
与此同时,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唱主角的背景下,本届展会上参展楼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而且总体上杭州各个区域的房价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桥西、丁桥、下沙、滨江等周边区域降幅相对较大。从市场反应看,降价楼盘明显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开发企业又及时调整销售策略,推出一批适合年轻人购房的小户型、低总价房源,如滨江、宋都等开发企业。另外,参展企业也积极通过改变营销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多样化的展示等手段来促进楼盘的销售。
而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2年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与上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3个。其中,浙江省的温州降幅达12.3%,杭州降幅也达10%。
丁建刚认为,受限购等政策的影响,杭州当地开发商对市场也比较敏感,只得采取以降换量的营销方式,同时由于杭州本地的区域特征,拉低了均价。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