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印峥嵘 发自上海
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昨天(5月15日)宣布,对其子公司澳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新中国)增资20亿元人民币,使其注册资本增加近80%,至45亿元人民币,目前仍有待监管部门批复。
继2010年10月澳新银行投入25亿元人民币在华成立本地注册法人银行,首次追加资本金。新增资本金将用于中国市场的网点建设、人员招募、产品开发和业务拓展等。目前澳新银行是唯一一家在中国本地注册的澳大利亚银行。
2011年8月外资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启动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6家外资银行增资或宣布增资计划。注册资本规模排名前三的外资法人银行分别是汇丰中国、渣打中国和东亚中国,分别是108亿元、107.27亿和80亿元人民币,另有汇丰、东亚、渣打、花旗和东京三菱日联中国5家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规模超千亿元,在华外资行发展分化现象越发明显。
增资旨在业务扩张
根据澳新制定的发展目标,澳新亚太地区的业务在2017年对集团的利润贡献占比达到25%到30%,中国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市场。这也是澳新银行对中国加大投入的原因之一。
不过长期以来,澳新中国业绩增长蹒跚。今年3月5日,澳新中国本地居民人民币业务获批,此前澳新中国此前专注对公业务,特别是中澳之间贸易、并购方面的金融服务;在对私业务上,澳新中国注重留学生和移民团体这一市场,业务结构相对其他外资行较为单一。
网点建设方面,澳新中国也略显滞后。2010澳新中国完成法人化注册以来,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重庆设有分支机构,网点数量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个位数,其计划在未来5到10年内将其在中国的服务网点增加到20家。
相比之下,第一梯队的汇丰银行中国网点数量达117个,东亚中国有107个网点,渣打中国有85家网点,花旗中国网点数量有47家。第二梯队的恒生中国和华侨中国、大华银行中国、星展中国分别有42家、15家、12家和25家网点。
此外,澳新中国也从未透露自身盈利和业绩的具体数据。相比之下,渣打中国2011年在中国内地的营业收入增加17%至8.25亿美元,盈利则增长1倍至2.2亿美元。华侨银行中国2011年净利约3.4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规模达到520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54%。星展中国2011年净利较上年翻一番至逾5亿人民币,营业收入同比上涨65%至约19亿人民币。
在交行和汇丰,花旗和浦发的信用卡合作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2011年11月澳新中国和上海农商行才开始推出信用卡合作。澳新银行持股20%的天津银行,近期爆出内部员工窃走2000余万一事,凸显内部风控机制缺失。
分析人士指出,澳新银行近期在中国市场加快扩张步伐,和其海外母公司遭遇发展瓶颈不无关系。澳新银行今年2月宣布裁员数千人,以应对贷款增速放缓和融资成本上升的局面。评级机构穆迪指出,澳大利亚银行业是风险来临时最脆弱的银行。
外资行掀起中国增资潮
虽然目前国内40余家外资银行市场占有率不到2%,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中国市场增加投入的热情。
据外资行一位合规部门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规定,外资行对单一企业客户的贷款规模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0%,对单一集团客户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5%。大型国企要求的授信规模动辄几十亿元、几百亿元,资本金掣肘发展大型企业客户,这或许是多家外资行增资的初衷。
据不完全统计,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去年6月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至45亿元人民币;渣打银行(中国)去年9月28日获批注册资本由87.27亿元增加至107.27亿元人民币;汇丰中国去年11月宣布增资28亿元人民币使注册资本增至108亿元,成为本地注册的外资银行中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银行。
有待获批的机构中,南洋商业银行(中国)计划将注册资本增至65亿元人民币,星展中国也于今年4月宣布计划将注册资本增至63亿元人民币。
从资产规模看,上海银监局数据显示,2011年底,汇丰、东亚、渣打、花旗和东京三菱日联中国5家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规模超千亿,汇丰中国资产总额逾2700亿元人民币,达到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显示在华外资行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而从荷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退出,汇丰、东亚等采取本土化策略的银行取得的成功来看,庞大的中国市场重要性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