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实质上很简单:为实现经济增长,中国需要美国的创新技术,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如果双方都想从共生中获利,那么惟一的方法就是相互合作、扩大投资并实施改革。
中美关系实质上很简单:为实现经济增长,中国需要美国的创新技术,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如果双方都想从共生中获利,那么惟一的方法就是相互合作、扩大投资并实施改革。
中国和美国目前都在经历重要的结构性变化,而且双方都认为,这种变化将终结中国制造廉价产品而美国予以购买的黄金时代。许多人尤其担心——如果这种变化导致两国展开直接竞争的话——只有一方能赢。
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它基于错误的前提。双方能够而且也应该从新关系的发展中获益。这种新关系反映了正在变化的结构性现实——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其实力相对于美国不断加强,技术变革突飞猛进,发展中国家收入不断提高促使全球供应链条发生演化。但双方首先应该承认,两国以互惠互利方式相互依存的旧模式已经过时,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新模式。
旧模式出色地为双方服务了30年。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由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推动。借助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输出的技术和知识,出口行业变得比较有竞争力。这与中国巨大的公共和私人投资(高额乃至过度的储蓄使之成为可能)一并支撑起了许多中国人收入的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美国消费者在贸易商品领域从产品相对价格的下降中获利丰厚。与之相应,就业在美国向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活动转移,而这又促使美国人的收入增长。
当时全球供应链的主要走向是由东向西,这反映了世界经济中贸易商品领域内需求的构成和位置。
但这一切正在变化。优势正从成本向经济增长转移。供应链目前双向运转,且正以新方式相互结合。中国的需求不但在增长,而且因为收入不断提高而向高档次商品和服务转移。
中国的角色由此发生变化:这个从前为西方提供便宜货的供应商现在正变成西方产品的重要顾客。这为发达经济体提供了使经济增长和就业恢复平衡的重要机会——前提条件是,这些发达经济体在正在形成的供应链的相应部分具有竞争力。
中国人收入不断增长也表明中国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对高级工作的需求在增加。技术和知识仍然非常重要,但在吸收西方的工具和技能之余,中国必须开始自行研发新技术。
为应对这种结构性变革带来的挑战,美国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扩大贸易规模,且关注就业。此外,美国政策以外部需求为方向的新定位还应着眼于两个关键领域:教育和投资。
一流的教育对为中产阶层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说至关重要,投资则可以使美国——尤其是美国的中小企业——免遭与全球供应链脱钩的厄运。此外,如果消除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进入美国的壁垒,那么美国在短期内也会获益。
在中国方面,政策不是问题。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发展另一种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识纳入了“十二五”规划。
中美关系实质上很简单:为实现经济增长,中国需要美国的创新技术,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如果双方都想从共生中获利,那么惟一的方法就是相互合作、进行实质性投资并在太平洋两岸都实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