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美商务部终裁:对中国高压钢瓶征收“双反”关税

    2012-05-03 01:42

    每经编辑 杨芮 每经记者 张敏 发自北京    

    杨芮 每经记者 张敏 发自北京

    5月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终裁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高压钢瓶征收6.62%至31.21%的反倾销税和15.81%的反补贴税。这也是继美国商务部3月13日至20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6起贸易救济行动以来的又一起“双反”调查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美国诺里斯钢瓶公司去年5月11日向商务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输美高压钢瓶征收“双反”关税。按照美方程序,正式征收“双反”关税之前还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肯定性终裁。根据日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6月11日对此公布终裁结果。

    针对今年以来有所升温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商务部曾多次表示,希望美国政府恪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共同维护自由、开放、公正的国际贸易环境,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国内产能过剩激化贸易摩擦

    高压钢瓶“双反”案公布之际,恰逢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以及财长盖特纳将率团前往北京参加定于5月3日至4日举行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时,因此也备受各界关注。

    “高压钢瓶是钢材行业里比较小的一个品种,对整个钢材行业影响不大。但对生产高压钢瓶的企业而言,肯定会对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出口困难或导致开工率难以保证。”一位不愿具名的钢铁行业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金融危机后,由于贸易措施导致出口下降,部分钢材企业不得不采取打“擦边球”的战术,比如在棒线材或者热轧板里加入一些硼元素,使其能够以特钢的身份出口,以避免出口中所遇到的困境。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分析称,“高压钢瓶‘双反’案肯定与中国出口产品影响到美国生产商有关。现在中国的产能过剩,加上竞相压价的出口,以牺牲国内产业利润率为代价的低价竞争,肯定会对美国造成冲击。”

    资料显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高压钢瓶,由2009年的总值2900万美元,急增至去年的8170万美元。“从总数来看并不算多,而落到中国企业口袋里的就更少了。国内钢企是普遍亏损的,这既反映出中国金融危机以后的高增长,也反映出外需不足、全球产需缺口矛盾较大以及中国新一轮的产能过剩问题。”张茉楠认为,我国钢铁、水泥、建材以及光伏产业也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要解决这一矛盾,贸易摩擦是很难避免的。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白树强表示,“‘双反’调查的启动实际上就是一种伤害。因为在启动调查后往往会有一些临时措施,诸如暂停出口或出具保证金等,即使调查结束后认为并不符合倾销的条件,其实也带来了实质性的损害,特别是对一些季节性比较强的产品,会耽误最佳的销售时机。”

    亟待多边贸易机制化解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延续了奥巴马提出的出口五年规划的政策,战略重心和产业转型的重心已放在了亚太地区,而中国实际上和美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在第三领域和美国有竞争,未来在新能源领域,战略新型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方面,甚至全产业链都会短兵相接,全面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张茉楠分析认为。

    而高压钢瓶个案的背后,确实存在着美国不断发起的“双反”调查和“337”调查,以及中美频繁的贸易摩擦。有分析称,大选带来的政治因素亦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之一。对此张茉楠分析认为,大选并非最主要的因素,两党无论是谁上台,对中国的贸易政策都将是强硬的。

    白树强认为,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已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对贸易争端应尽可能通过多边渠道解决,促使贸易摩擦非政治化,尽量避免双边贸易战。而依靠多边贸易机制来解决亦可以避免本国承受较大的压力。

    张茉楠表示,作为应对之策,中国要做到 “内外兼修”。“外部来讲,中国要积极应诉,实际上美国现在强调的不是自由贸易,而是公平贸易,但美国针对新能源的补贴远远超过中国,奥巴马实施的7870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里,1000多亿美元也是针对新能源方面的产业和出口企业的补贴,和中国相比,美国的刺激力度更大,补贴力度也更大。另一方面,一定要从产业升级和高附加值方面的产业入手,防止市场份额被蚕食,而非依靠低价竞争来占领市场,要苦练‘内功’,以时间来换空间,同时加快中国产业的整体转型。”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养老金入市二问:保险基金怎么入市?

    下一篇

    梦洁家纺“高新”疑云:研发费两本账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