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私募界总有些声名远扬的大佬,他们的一举一动,足以让投资界关注。但历史的车轮慢慢滚过,不少大佬已是“物是人非”,或名声扫地,或悄无声息,依然保持江湖地位的人寥寥无几。
图为赵丹阳
那一年,我们以顶礼膜拜的心态,在深圳五洲宾馆聆听但斌关于中国平安的高论;那一年,我们兴趣盎然地追寻赵丹阳清盘赤子之心的原因和去向;那一年,我们津津乐道于李旭利与裘国根的强强联手;那一年,罗伟广的崛起,让我们眼前一亮;那一年,宁波敢死队元老徐翔发行阳光私募,让我们激动了许久……
那些年,私募界总有些声名远扬的大佬,他们的一举一动,足以让投资界关注。但历史的车轮慢慢滚过,不少大佬已是“物是人非”,或名声扫地,或悄无声息,依然保持江湖地位的人寥寥无几。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看似伤怀的情形?有人说是市场的缘故,也有人说还得从大佬自身找原因。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大佬们曾经的辉煌足以给后来者某种启示。而翻过这一页,当对冲的时代到来,新的剧情、新的主角又将在私募的舞台上重新演绎。
流星划过 留下传奇
2007年,东方港湾的业绩让其掌门人但斌有了当“明星”的资本。在2008年年初于深圳召开的大型私募会议上,但斌发出了砸祸卖铁买中国平安的誓言。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不但刺破了A股的股市泡沫,也让但斌的预期完全落空。在随后的日子里,但斌过得并不舒坦。首先是坊间有了他被客户殴打的传闻,接着又传出他被安全部门禁声的说法;再后来,网上甚至传播着一份东方港湾的内部讲话,让市场一度议论纷纷。讲话内容大体是说,客户是可以欺骗的。虽然这些传闻被但斌一一否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对他的负面冲击非常大。目前但斌已经与其搭档钟兆民分家,而活跃在网络上的他现在更像一个明星,而非一个专业投资者。
其实,在但斌之前,市场上还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赵丹阳。赵丹阳是最早的一批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起初,赵丹阳掌管对冲基金“赤子之心中国成长基金”,主要投资于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上市的中国概念股。2004年,他又推出“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深国投·赤子之心投资哲学”等一系列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一开始,赵丹阳在A股市场的投资顺风顺水。2006年,“深国投·赤子之心”累计收益率一度达到160%左右,分红超过9次。到2007年的大牛市期间,他在沪指3500点位置上过早看空。是年底,他更是清盘旗下A股基金。当时市场人士对此颇不理解,但事后证明,赵丹阳的确眼光独到,他避过了2008年A股的暴跌。2009年的时候,市场曾传赵丹阳要重回内地市场,并且准备在山西发行基金。然而,他终究没有回来。近几年,A股市场的确也没有出现过大机会。最近,听说赵丹阳在印度股市如鱼得水。每每谈到他时,不少专业投资者的崇拜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谈到阳光私募的发展,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赵丹阳等人的影响远不如李旭利和裘国根。的确如此。那一年,李旭利联手裘国根,发行了中国最大的一只阳光私募产品。有此示范效应,诸多高手皆跳往私募业,行业之盛景达到历史顶点。然而,不知是不是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使然,李旭利等一波“公转私”的基金经理突遭调查,信托账户被停开,私募行业从此走上下坡路。有消息人士表示,某些私募大佬的投资水平依然可以代表国内最高水平,但他们的心思可能不一定全在股市上,投资或许都由手下人在打理。
在诸多当年叱咤风云的大佬中,罗伟广已经难以让人看到希望,石波则消失于人们视线很久,吕俊被姜广策弄得焦头烂额,常士杉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泡沫……目前依然活跃在国内,而且活得还比较滋润的并不多。而且,有消息人士说,在私募界有些江河日下的时候,不知道这部分暂时活得比较滋润的人还能撑多久。即使他们不被股市打败,也有可能被自己打败。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消失在熙攘的人群中。
在诸多当年叱咤风云的私募大佬中,罗伟广已经难以让人看到希望,石波则消失于人们视线很久,吕俊被姜广策弄得焦头烂额,常士杉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泡沫……目前依然活跃在国内,而且活得还比较滋润的并不多。而且,在私募界有些江河日下的时候,不知道这部分暂时活得比较滋润的人还能撑多久。
大佬之殇 困局待解
“在观察了近几年发生的事之后,很多高手都不愿意再发阳光私募了,一是成本高,二是被置于阳光之下,很容易出事。我那帮已经发了阳光产品的哥们现在也心生退意,甚至有移民的想法。”一位业内人士说,“在券商大创新的背景下,阳光私募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另外,国内经济前景扑朔迷离,股票也越来越不好炒。”
大佬们的悲情一幕究竟由什么主导?首先可能还是人的因素。一位观察人士认为,业内很多私募做投资时,只有一个思维,要么是牛市,要么是熊市,而且牛熊思维很难转换。这种单一思维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净值上不去。
着名的投资人林园喜欢满仓操作,而且也毫不避讳地在各种场合宣扬他的操作思路。他宣称20年始终坚持满仓操作,“因为,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复利,是一种滚雪球式的复合增长。”2008年,林园高喊着“死了都不卖”的声音还未消退,林园1、2、3期信托产品净值却跌去大半,损失惨重。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市场反弹,林园旗下产品净值略有回升,但2007年9月成立的林园2、3期产品最新净值仍未能回到100元上方。其实,但斌也是如此。
除了一些投资负责人的投资理念偏颇外,阳光私募的研究力量偏弱也是一个原因。据了解,20亿以上规模的阳光私募中,投研人员大多只有7、8人,而且这些研究员都很年轻,从业经验普遍只有2、3年。资深私募田荣华曾说,私募基金人才的积累并不容易。中国的私募基金仍处于萌芽阶段,是很脆弱的一个行业。
一位资深的私募人士表示,每个出来做私募基金的大佬,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规划,但不可能是一个很长远、很大的规划,因为私募的特点决定它不可能有公募般的规模,它也难以容纳太多、太强的人才。这些大佬可能在其他的投资单位里面积累了比较长的投资阅历、投资经验和投资方法,出来找几位志趣相投的朋友,搭建一个平台,做的事情也能互相补充。产品若能相对稳定,就会经营得长一点;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像国外对冲基金一样,喧嚣一阵后就销声匿迹了。“这些人也不缺钱,出来做基金或许就是找件事情做做而已,抑或是为了实现某种想法,不能实现也不是什么大事。”这位私募人士说。
其实,赵丹阳们远赴海外迟迟不归,还存在制度上的原因。目前的理财市场是群雄抢食的市场,银行盯着,基金看着,券商瞧着,而这三个群体目前都各有体制上的优势。但私募不但没有制度优势,甚至还被置于一个灰色地带。之前,阳光私募依附信托公司生存,在信托证券账户停开之后,私募阳光化的成本大增,而且还可能要冒着类似于“非法经营”、“非法集资”等法律风险,关于对私募“原罪”的讨伐似乎也从未中断过。
“在观察了近几年发生的事之后,很多高手都不愿意再发阳光私募了,一是成本高,二是被置于阳光之下,很容易出事。我那帮已经发了阳光产品的哥们现在也心生退意,甚至有移民的想法。”一位业内人士说,“在券商大创新的背景下,阳光私募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另外,国内经济前景扑朔迷离,股票也越来越不好炒。”
模式创新 新贵闪现
这些年,在市场的牛熊交替中,私募业界的悲观气氛浓厚。然而,在一些大佬黯然离去的时候,一些“新星”却开始崭露头角,一些老牌私募则通过模式创新获得了新生。这或许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些年,在市场的牛熊交替中,私募业界的悲观气氛浓厚。然而,在一些大佬黯然离去的时候,一些“新星”却开始崭露头角,一些老牌私募则通过模式创新获得了新生。这或许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一些此前默默无闻的新秀在去年熊市中进入投资者视野,瑞安思考的岳志斌可谓其中的代表。岳志斌掌下的“思考一号”成立于2010年5月底,最新的净值为1.25元,累计增长率达25%。“思考一号”能取得如此业绩,主要源自岳志斌发现的一片蓝海——大宗交易市场。岳志斌表示,产品按常规设计好后通过持有人一致同意修改条款,使“思考一号”单只股票的循环比例上限可以做到80%。然后充分利用大宗交易具有折扣交易的特点,进行套利,基本上都可以获得正收益,只是获益的幅度不同而已。
倚天阁投资的唐伟晔也是去年冒出来的新星,其掌下的“信和东方”主要定位于期货市场的套利交易。据介绍,2008年成立之初,“信和东方”以参与商品期货市场交易为主,目前资产组合已经覆盖到股票、ETF、股指期货、商品期货等品种。
不少私募人士看到了对冲交易的机遇。私募排排网的一份统计显示,54.76%的阳光私募计划今年发行信托产品参与股指期货对冲交易,其中参与套保和套利所占比例分别为44.44%和56.56%。另外,超六成计划发行对冲产品的私募公司,已通过自有资金和有限合伙的形式参与了期指对冲交易。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老将们也未曾“服老”。民森的蔡明不甘落后,发行了民晟系列对冲产品,试水股指期货交易,尽管几只产品的净值增长率不高,但在熊市中都基本实现了正收益。而私募界“常青树”朱南松则在去年看到了定向增发市场的机会,斥巨资投入其中,旗下的几只定向增发产品在今年初取得非凡业绩,跻身私募排行榜前列。目前,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并购私募基金,即通过一定的指标,寻找相应的标的,通过不断举牌吸引注意力,若大股东无意跟进,他们就会寻求控股,一旦控股,就会把手上的资产置入壳公司,获利也非常大。
一些大佬已经离开私募江湖,但江湖上依然流传着他们的传说,也并不代表江湖从此再无英雄。在新的时代,新的剧情、新的主角正在演绎一个又一个新的剧本,只是剧本的结局是否一样,我们难以预测。或者说,太在意结局并无意义,人们期待的,永远只是过程本身。
(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 周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