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明涛
每经记者 刘明涛
刚刚过去的“小长假”对证券投资者而言是无法轻松的,因为节日期间许多政策动向值得高度关注:4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3日,证监会又表示将分别新增QFII和RQFII投资额度500亿美元和500亿人民币;同日,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在博鳌论坛指出,养老金入市的最高比例将在40%……这一切都被市场称为“4月新政”。
在A股向前期低点2132点“挺进”的关键时刻,如此多的重大消息浮出水面,显然不能用一边倒的利好或利空来一概而论。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进行了多方采访,透过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的观点,对诸多政策进行客观解读和评估。
4月1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此次证监会从适当调整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增加新上市公司流通股数量等6个方面入手深化改革,试图抑制新股高价发行、高市盈率和超高募资金的“三高”现象。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试图了解业内人士对意见稿的看法与态度。
完善信披 “注册制”隐现
意见稿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制度建设,逐步淡化监管机构对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修改完善相关规则,改进发行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落实发行人、各中介机构独立的主体责任,全过程、多角度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同时,明确要求发行人和各中介机构应按法规制度履行职责,不得包装和粉饰业绩,坚决抑制包装粉饰行为,加大违规惩处力度。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进一步推进 ‘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制度建设是注册制对基本制度环境的要求;逐步淡化‘监管机构对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这是希望投资者自己判断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强调要落实发行人及证券中介在IPO过程中的各自独立的主体责任,这正是注册制在看似宽松的市场化约束前提下的严厉‘问责机制’”。
市场对扩大询价范围有争议
意见稿第二条是适当调整询价范围和配售比例,进一步完善定价约束机制,例如主承销商可以自主推荐5名~10名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配售。同时提高向网下投资者配售股份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公开发行与转让股份的50%。
北京神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宇对记者表示,意见稿将询价范围扩大,增加5到10名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的个人投资者,这加大了询价时人为干扰因素。但董登新则认为,应该相信他们不会拿着自己个人的真金白银去无私奉献给发行人和承销商,他们的介入有益无害。
强化发行定价监管
意见稿第三条指出,要加强对发行定价的监管,根据询价结果确定的发行价格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发行人需在询价结果确定的两日内刊登公告,披露询价对象报价情况。若上市后实际盈利低于盈利预测,将被采取一定的措施。
陈宇认为,这一点争议也比较大。首先,如何选择确定的同行业公司?例如一家做粉丝的公司要上市,它所属的同行业是食品饮料还是副食品呢?另外一点就是25%的平均市盈率,如果拟发行公司市盈率是24.9%呢?深圳一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则认为,这条规定界定了一个25%的市盈率界限,如果处罚措施能够完善,至少可以减少包装上市的发生概率。
存量发行抑制抄新
意见稿还有一大特点便是提出引入存量发行,将取消现行网下配售股份三个月的锁定期,提高新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性;在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时推动部分老股向网下投资者转让,增加新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数量。
董登新认为,在老股转让所得资金的锁定期限内,如二级市场价格低于发行价,专用账户内资金“可以”在二级市场回购公司股票,但不强制要求回购,这是“去行政化”的具体表现。还有私募人士表示,允许存量发行,加大首日新股供给量,将有利于新股上市后准确定位”。
意见稿对股市长期利好
华夏中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兼基金经理冯化雪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长期来看,肯定是利好股市,不过短期来看,对市场估值有一定影响,随着(股票)越发越多,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都会下移,不过这里面也会出现好的公司,未来或将出现这样的局面,好的公司越来越好,坏的公司越来越差,差距会拉开”。
·基金声音
公募:取消新股锁定期利空二级市场
每经记者 李新江 发自北京
从华宝兴业和信达澳银接连宣布暂停参与新股IPO询价,到沪深交易所推出上市首日涨跌幅限制,今年以来,关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呼声一直在发酵。
节前的4月1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在其官网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也引起公募基金相关人士的热议,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一部分基金公司仍暂停参与IPO询价,但也有基金公司随着市场转暖而对新股询价热衷起来。
公募基金对新股热情降温
由于公募基金一直被认为是此前新股发行方式中最大的“奶酪”占有者之一,因此基金人士对新股制度改革颇为敏感。实际上在监管层频频示意推进新股发行改革之后,公募基金对于新股发行的热情已有所分化。
在新股发行阶段,公募基金一直是参与询价和配股的大户,并且近些年来在新股炒作中收益颇丰,不过随着市场进入长周期的慢熊行情,公募基金对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从去年底开始,华宝兴业和信达澳银两家基金公司先后宣布暂停参与IPO询价,获得不少赞赏之声,同时多家基金公司曾向记者表示,他们公司也早已暂停IPO询价,只是未作公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致电多家基金公司,多数仍未开始参与新股IPO询价。
今年年初来看,整个公募基金行业询价热情相对较低,“不打新同盟”仍若隐若现。虽然2月开始,受市场环境走暖的影响,公募基金打新热情逐步恢复,不过在询价阶段报出的“价码”相对仍然谨慎,但也不排除一些基金对于新股仍然颇为热衷。
统计数据显示,1月30日招股的吉视传媒(601929,收盘价8.79元)询价的基金公司达到18家,2月16日招股的雪迪龙 (002658,收盘价20.00元)询价基金公司则达到26家。
取消锁定期将致无缓冲扩容?
“随着游戏规则的改变,接下来将是新股市场的奶酪被重新切分,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首当其冲,这一影响也将决定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真实效果”,北京某券商研究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北京某知名基金经理指出,“我并不否认公募基金在新股发行中获得了非常大的收益,但是因为新股炒作、发行价过高等引起的市场问题,让公募基金遭受的损失要大得多”。
意见稿中所提到的 “提高网下投资配售比例”和“取消网下配售股禁售期”两个议题,引发不少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叫好,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对于新股发行改革看法仍然比较保守,沪上某基金经理认为,目前我们看到的措施仍然难以根本治疗当前新股疯狂症,比如“取消锁定期,这就相当于当天流通盘直接增加,直接带来扩容而没有任何缓冲,对二级市场无疑是利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